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石唯 《家教指南》2007,(1):44-45
每当新学期开始时,总有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原本已经适应了的幼儿园生活,长假过后又重新惧怕起来,有的宝宝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宝宝送别时非常伤心;还有的宝宝出现了精神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状……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儿童的亚健康征兆,也称为“假日情绪综合症”.寒假来临,希望父母们对此早有准备,尽快帮助孩子们调理好假日情绪综合症。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不能任意选择的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我们知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过程的持久性。同时,家庭教育还具有学校教育没有的血缘性、早期性及终身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通过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进程中,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要素依次...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习惯,无论好与坏,都藏着父母的影子。作者为大家列出了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9个坏习惯。1.手机不离手曾在地铁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人手一本书,坐在座位上看得特别投入;就在他们的旁边,另一位妈妈在用手机刷短视频,旁边的女儿也跟着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4.
平视     
杨惠仙 《小学生》2010,(11):18-18
1蹲下来,与孩子的眼睛平视人们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让人们很不解:商场里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为什么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进行分析,都无法释疑,但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刊的创刊宗旨是成为育人者的帮助,通过这个平台帮助父母和老师培育儿童的良好习惯和品格,从而为孩子打下一生的根基。培养孩子的品格,越早越好。本刊目前关注的儿童群体为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会在教导子女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透过正确的教导拥有健全美好的品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条独特的历程.在这条道路上,孩子在长大,父母也在成长。  相似文献   

6.
本刊的创刊宗旨是成为育人者的帮助,通过这个平台帮助父母和老师培育儿童的良好习惯和品格,从而为孩子打下一生的根基。培养孩子的品格.越早越好。本刊目前关注的儿童群体为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会在教导子女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观察并分析了两组4岁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互动及所涉及的数的学习。组1儿童为书面数符号表征高分者,组2儿童为低分者。57对儿童-父母对子参加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观察到的儿童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被试对子所从事的活动涉及到不同类型的阅读和数学学习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由父母发起;儿童早期数学发展水平可能与家庭教育的如下因素有关: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儿童共同活动的内容与频次,高分组儿童的父母在家中可能更加注意发起或者更加成功地发起了阅读与数学学习活动;高分组父母在与儿童互动的某些策略的运用上可能更有利于儿童的数学学习;高分组的父亲在家中可能与孩子一起参与共同活动的时间更长;高分组父母之所以更加成功地发起了与阅读和数学学习有关的活动可能与儿童本身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一线心声     
《广西教育》2013,(28):66-66
在翻看一沓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时。我发现了一份特别的卷子,其中有几道题是这样答的:你觉得自己在班上是个怎样的学生?她选“不受欢迎的”;你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她选“是个多余的孩子”。回答问卷的是我班一位叫小雪的女孩,她成绩平平.缺少父母关爱,在班上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我想,应该让她体会到温暖和关爱。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2007,(12):50-51
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总有这样一些“调皮”儿童:他们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玩起来不知疲倦;“鬼点子”多,喜欢做“恶作剧”;在幼儿园里,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是常有的事;在与家庭成员和伙伴的相处中,他们常常表现出霸道、攻击性强等特点,影响了与其他人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往往对这些孩子束手无策。该怎样管教这些“调皮”儿童呢?  相似文献   

10.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意外伤害的发生始终是孩子最大的威胁。车祸如狼似虎,这话一点不假。统计表明,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前六位为:交通事故、中毒、跌伤、烧伤、溺水和其他意外损伤,车祸居首位,它已经成为我国0岁~14岁儿童第一位死因。  相似文献   

11.
俞丽娟 《云南教育》2005,(34):42-43
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展孩子的潜能?为什么我们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他们却不能估计一只鸡蛋有多重?为什么学生会解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极具启示的事例:日本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一期测试题1.创建学习型家庭应有哪四方面必不可少的条件?2.培养孩子媒介和网络素养的目标和作用是什么?3.现在,儿童指哪些人?4.孩子有问题向家长求教,是否必须把完整的答案告诉他?5.家长的人格是教育子女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吗?家长读刊知识测试题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05,(11):22-23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可能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16.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让老师批评了,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功课;孩子学校春,妈妈一个晚上醒三次,怕误了唤孩子早起。西方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曾说: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  相似文献   

17.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总看到一些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怒不可遏,气愤异常。静心想想,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中,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材料:在一位美国教育学博士家里,孩子正在错误百出的做游戏,父母坦然地作壁上观,问他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看过《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后,知道了父母为什么经常对我们孩子撒谎。黑格尔曾说:“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我们应注意,黑格尔所说的“真”只是美学的概念,是生活本质的真实,是抽象意义上的“真”。往日里,父母常常在早晨叫我们起床。那时可能是6:50,可他们却偏偏说是已经7:10了,这不明摆着是撒谎吗?儿童的心灵是纯真的,一有什么立即就能学会。儿童的撒谎不能不说是受了点父母的影响。可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对我们撒谎时,他们却又说:“这是善意的谎言。”看来要分清谎言的真、美…  相似文献   

19.
本刊的创刊宗旨是成为育人者的帮助.通过这个平台帮助父母和老师培育儿童的良好习惯和品格,从而为孩子打下一生的根基。培养孩子的品格。越早越好。本刊目前关注的儿童群体为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会在教导子女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透过正确的教导拥有健全美好的品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条独特的历程,在这条道路上,孩子在长大,父母也在成长。作为直接面对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你们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精彩的体会和思考。本刊诚挚向您征稿。  相似文献   

20.
<正>孩子向美而生,成为整全的人,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师者内心的期盼。蒙以养正,教育慎始。童年是奠定一个人审美基调的最初时期,如何开展儿童美育是广大家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儿童美育现状并不如意,狭隘化、功利化、机械化、割裂化问题凸显。譬如,在认知层面,不少人将美育窄化理解为教孩子唱歌、演奏、画画和跳舞,甚至将美育当作一种功利化的上升捷径;在实践层面,机械训练压倒审美追求,成人评判遮蔽儿童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