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美英学派主导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法国的国际关系学与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形成了年鉴学派、国际关系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美国主流学派的单一研究模式,使国际关系理论更加多样化.但长期的自我封闭与孤立对法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法国学者开始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英国际关系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论争,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2.
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是二战后英国衍生发展起来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英国学派的基本情况,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一个大致系统梳理,概括陈述.  相似文献   

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与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或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引起它们之间实力的消长变化。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是世界近现代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问、国家(或地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问的关系。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或地区)利益,一切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本专题内容是近年来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各种题型都曾涉及过。如2002年的“德国版图变化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变化”、2003年的“亚洲国家民族独立的斗争”、2004年的“中俄关系”、200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等。尽管高考命题不明显追逐热点,但由于本专题的相关内容与现实和热点密切相关,因此仍将是命题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 ,并着重从思想方法、理论视域和伦理取向三个方面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学术传统、理论特色和演变趋势。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表现为以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思想方法 ,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三重视角以及非完美主义的情势伦理观 ,总体上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和部分中小发达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尽管在历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都不无缺陷 ,国际社会理论在当代条件下仍然具有独特价值。其统一与多样并存的研究格局以及在美国“主流”之外独立发展的经验 ,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式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在西方社会学那里是以“社会秩序”、“社会团结”、“社会均衡” 和“社会整合”等概念出现的,这些根本本身就有“稳定”、“协调”和“和谐”的含意。纵观西方社会学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学派都从不同视角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社会和谐” 问题。借鉴西方社会学中的“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一超多强”是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力量结构,是暂时的现象,“多强”力量增长与“一超”力量增长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单极”世界不可能建立。  相似文献   

8.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欧的国际关系研究整体上仍然处于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研究的边缘地位,但在和平、安全、区域认同、福利国家模式等研究领域,已经发展出具有本区域鲜明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并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做出了贡献。当然,北欧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理论基础薄弱与学术规模偏小的现实造成了其学科发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何为"自然状态",对此,霍布斯和洛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结束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是建立强大无比的公共权威"利维坦".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和平、美好和互助的有序状态.霍布斯把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类比为人类的"自然状态",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后来者提供了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理论前提.两住先哲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不同认识,被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家所借鉴和发展,产生了理论基点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由此衍生出了国际关系学的两大学派——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伦理是关于协调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和生态等方面基本利益关系的活动规范.国际关系伦理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之上的统一体.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出一个独立于西方语境之外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视角、国际处境和利益需求的国际关系伦理的研究框架,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研究.中国主张的国际关系伦理应该包括国际关系生态伦理、国际关系经济伦理、国际关系文化伦理和国际关系政治伦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趋势日趋加强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冷战时期相比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 ,当前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却存在一种重要的缺失———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分析手段相对单一。本文旨在强调国际关系研究中同时具备政治学学科背景和经济学学科背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贯穿于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并具有基础性地位,如同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一样,社会科学或隐或显都必然预设主体性立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却在主体性问题上长期处于失语状态。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晦暗不明的主体性概念和相关问题进行澄清,指出主体性理论的转型对国际关系理论转型的潜在影响,并尝试规划出国际关系理论中主体性研究的基本议题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国际关系,它改善了国际间的关系,重新调整了中美俄三角关系,并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14.
孙学峰 《教学与研究》2007,58(11):55-60
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追求什么样理想的国际秩序?二是崛起的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将理想的国际秩序变为现实?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但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政策规划了战略方向,同时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方向和与中国崛起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前者包括安全观念变化、国际安全制度/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安全关系、国家间互信合作等的研究;而后者则主要包括中国如何缓解崛起困境以及中国如何借助发展优势推动地区/全球的共同发展.要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人员需要更加注重经验问题的研究,并且逐步加强与政策研究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16.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相互依托、互相促进,两个学科的教学互动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一方面,国际关系知识可以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次给予国际法的发展现象提供各种解释,以及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法学经常是某些国际关系学派的理论源泉,而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活动给予了许多国际关系理论学说现实上的支持。因此,面对国内当前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教学割裂现状,促进它们之间教学的互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由美英主导话语权的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意大利的国际关系研究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性佳作,学科发展水平与其现实国力很不相称,总体上处于次要、从属甚至边缘的地位.本文在考察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学科建立的基础上,阐析了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倾向、主要议题、显著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于铁军 《教学与研究》2005,36(11):51-55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理论与现实脱节、理论创新缺失、方法论滞后、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薄弱等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与反思。作者指出,加强自身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一条连接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有效途径;应充分发挥我国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努力促进理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推动方法论的建设,既需要补充定量研究方法的知识,也需要提高定性研究的品质;同时,要重视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逐渐摆脱苏联理论框架的影响,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多为描述性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治权力干预学术、理论基础缺乏、学科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标准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