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源于战国儒家民本思想。所谓家家有百亩之田、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的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理想,始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  相似文献   

2.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汉儒之"井田梦"与"奉天法古"的破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理想,始创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王莽作为汉儒"井田梦"的试验者和牺牲品,走上了孟子早已设好的祭坛.  相似文献   

6.
孟子提出的养“浩然之气”,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深刻的时代精神底蕴,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应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相似文献   

8.
张光顺 《语文知识》2001,(11):46-46
“集大成”一语源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此系孟子  相似文献   

9.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0.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尊本重教”、“通经致用”是其治经治学的基本宗旨。从这一宗旨出发,他一方面继承孟子的“返本”思想和“养气”学说,另一方面则发扬了荀子“教化成性”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尊崇传统道德即“法先王”的前提下,他也肯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因时变革”的必要性,因而阐发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进行比较,剖析其“善”,“恶”根源,扬善去恶的修养方法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渊源及其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把握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并要求统治者给予“民”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有限权利,这种以“民为贵”思想是否意味着孟子将“民”的地位置于君主之上呢?通过分析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措施及其终极目的发现,“民”只是在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而并非在国家政治权利结构中居于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增强做中国青年的“志气”,是新时代对于青年的殷切期望。孟子“志气观”所修养的精神境界蕴含的“尚仁义之志”、“养浩然之气”,对新时代培养中国青年的志气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理解孟子“志气观”的基本释义,深入探析孟子“志气观”的丰富内涵,汲取并发扬孟子“志气观”的宝贵思想,进一步引申为尚民族复兴之志、养理想信念之气和集青年奋斗之行三个层面。倡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践行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之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7.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18.
应怎样理解“与民同乐”浙江椒江市一中董承理《庄暴见孟子》章,孟子三次说到“与民同乐”、“与百姓同乐”。乍看“与民同乐”,会以为是史籍中常见的话头,是“与老百姓共同娱乐”的意思,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是望文生义。孟子第一次说“与民同乐”,是...  相似文献   

19.
一、亚圣孟轲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孟子”指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20.
“通才”,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古典时代的知识分子,想起知识尚未学科化,社会尚未专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