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流动科普是补齐基层科普短板、促进科普公平普惠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经过多年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资源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强调要深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建立流动科普资源库,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科技馆提前布局流动科普资源主题化、模块化开发,已初步形成流动科普资源库,并进行了实践,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做好精准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大背景下,广西科技馆结合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等因素,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带动地方科技馆的建设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具有广西特点的“四位一体”科普教育模式——即是指统筹“四位”科普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服务能力为“一体”核心,积极组织开展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普惠率的特色科普品牌活动,辐射带动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和其它社会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广西特点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相似文献   

3.
展览展品作为科技馆最具标识性的符号和最核心的科学传播载体,一直是科技馆业内同行关注的重点。本文围绕展览展品创新开发的理念与原则、方法与步骤、机制与保障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合肥科技馆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各地科技馆提供思路,共同支撑和推动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图书馆将已建成的较为成熟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全省服务体系与逐步建立、正走向完善的流动分馆服务网络相结合,寻求提高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契合点,走出了一条推动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图书馆将已建成的较为成熟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全省服务体系与逐步建立、正走向完善的流动分馆服务网络相结合,寻求提高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契合点,走出了一条推动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2011年诞生以来,中国流动科技馆以流动巡回展出的方式,将展览资源送到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域地区,有效补齐了基层科普短板,极大地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公平和普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剖析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主要特点,以“生态环境”主题展览为例,从背景调研、目标聚焦、主题凝练、内容策划、展览布局等方面入手,梳理该类展览的策展方法,可以为今后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策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概述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探讨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运行、协同、激励、监评等机制,总 结出“政府主导建设+无偿共享”、“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有偿共享”、“政府社会共建+适度有偿共享”等模 式,提出共建共享主体联盟化、科普资源建设数字化、科普资源建设产业化、资源共建共享国际化、服务平台建设特 色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8.
周青  程远 《图书馆学刊》2014,36(9):46-48
当前江西公共图书馆应切实挖掘展览资源优势,构建公共图书馆展览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确保公共图书馆展览在资源保障以及共享等方面实现良性运行,促进公共馆展览服务工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个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该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该行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就建立科技馆科普展示装备标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体系应具备的特性、体系的结构要求、体系内的标准设置要求和标准制定等问题提出了设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在线科普展览得到发展,本文基于数字互动服务“2-3-6”模型对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由2条路径、3个阶段、6大模块共同组成。2条路径为“内容链”和“网络设施链”,综合考虑2条路径和3个阶段而形成的6大模块为:在线科普展品内容创作、内容包装及IP转化、公共传播、传输、云服务以及智能终端设备。在线科普展览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科普展览的时空界限,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将无法用物理手段在线下展示的展品进行数字化,丰富了科普展品的展示形式,提升科技馆的教育属性。在线科普展览未来的方向是内容为王、媒介的跨界融合,并被纳入多元的科技馆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播学中的公众认知特征,公众参观科技馆展品时的认知可以分为注意过程、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思考过程以及情感塑造过程。对应公众认知过程的心理特征,科技馆通常通过强化感官刺激、强化公众自主探究和深化科技人文内涵等方式设计展品。广西科技馆在展品创新中尝试了三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增加刺激强度聚焦公众注意力,二是获取直接经验调动公众记忆和思维,三是弘扬科学精神引发公众情绪共鸣,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现代科技馆体系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亟待实施科普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改革应当向着促进公众参与、加强跨界融合、应用新兴科技、推动科普产业、深化国际合作的共同方向,优化展览展示的水平和质量、深化教育资源多元与创新、细化观众需求探知与响应、强化学术建设与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精准服务力与创新驱动力,踏上高质量、高效能的现代科技馆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多媒体展品在中国科技馆不同主题展区的应用数量,再以美国探索馆展品作为参考,分析探索馆展品与多媒体展品的本质特点与适用范围,探讨多媒体展品的应用场景与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科技馆体系在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总分馆制、跨界融合等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也面临统筹机制不够健全、科技馆体系省域发展不均衡、社会合作协同相对欠缺等问题。在科技馆体系“聚焦格局重塑”,推动建立“纵向一体、横向协同”新格局的要求下,科技馆体系共建共享可以在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探索社会动员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着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新时代现代科技馆体系科学普及的价值意蕴和主要进展,提炼其主要特点为“三性三化”,即政治性、引领性、普惠性、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充分总结现代科技馆体系科学普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照新时代的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不足,为新时代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展品是科技馆从事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展品是否完好运行关系到观众的参观体验,也关系到依托展品而开展的科学辅导、展览教育活动的实施。展品互动性强、故障率高,解决展品故障问题的及时维修、解决展品使用寿命和减少故障率问题的维护保养是实体科技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以观众为中心确立科技馆展品的评价标准和“不给观众短斤少两”的展品维修理念;科技辅导员是展品维修业务的直接用户。以此为基础组织展品维修维护团队,构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涉及展品维修维护业务流程、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维修物资保障等内容的展品维修维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选择科普人才、科普场地和科普经费三个表征指标,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国家创新能 力的重要指标,基于2006—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这些指标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关联性。结果 表明:科普经费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关联性最强,科普场地的个数与面积次之,科普人才与国家创新能力关联度最低  相似文献   

18.
科技博物馆学习是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基于展品资源的STEM项目化课程是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与“博物馆学习”理念下教育转向的学习载体。本文从STEM教育课程模式、非正式学习特征、项目化学习、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等视角阐述了科技博物馆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包含七个核心要素的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应用这一模式开发的温州科技馆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科技博物馆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19.
开发科研仪器与设施的科普功能,合理利用相关物资与设施,对于加快新时期我国科普资源建设,增强国 家科普能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对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原因。从制定政策、投入保障、明晰各方责任、促进旅游科普功能开发、开展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拓展和 丰富我国科普资源的主要途径。 及高效合理使用对于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发 展,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了开放共享水平的提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阐述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 应围绕管好用好国家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资源全链条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