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未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在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两个决议案,于1920年1月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这效”,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诞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清未独立设科、民国初年以“国文”为学科名称以来的又一件重大意 义的事。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1922年(王戌年)11月1日,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  相似文献   

2.
商务印书馆自编写第一套国文教科书(1903年)以来,至《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实施(1923年),共编写和出版了数十种中小学国文(语)教科书,在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编写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为近代国文(语)教科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文中的“近代”即指1903年至1923年,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概念有别。其间经历了“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言文一致的“国语”科的诞生,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国语(文)课程纲要》的颁行。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文(语)教科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商务印书馆在编写国文(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根本改革,大约要上溯到本世纪初,从清末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学制上,是罢科举,语文单独设科;在教学内容上,是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1903年,清廷颁布《考务纲要》,语文单独设科。1905年,清廷下谕废除科举。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全部采用白话。随后,白话文也逐步进入了中学的国文教材。  相似文献   

4.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5.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国家意识抬头,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文言,用  相似文献   

6.
经书是我国清末以前的教科书,清代以前启蒙教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见渐于四书五经。清末接受西方文化后,设新制学校,编新教科书。初期全用古文,“读经”科内容为“圣贤经训”,“国文”科则为古文或准古文。依“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之“读经”,先为“孝经”、“论语”。次为“孟子”、“大学”、“中庸”等。民初亦沿用之,至民国九年,教育部下令,改“国文”为“国语”,小学教科书一律改用语体文编辑,并注重儿童文学。这是国语教材的重大变革,从此国语课本教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 ,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大纲 ,是1923年制定的中小学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在此之前 ,语文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属于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大纲。语文设科之初 ,教学所依据的法定文件 ,是“癸卯学制”中的初、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和“学务纲要”等。民国初年 ,依据的则是中、小学校令“施行规则”和“中学校课程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仍然是关于中小学各个学科的综合性文件 ,具体到语文学科 ,它的规定就显得笼统不全面了。可以这样说 ,以上所提到的文件虽然都对语文教学有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百年以来,我国最重要的课程改革有两次:一为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一为2001年新课程改革。1922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随后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这标志着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本次改革一方面采用美国刚运行10年的"六三三"学制,一方面研制与新学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直接参与本次课程改革,他于1919-1921年在华讲学期间,亲临课程改革会议现场并做主旨报告。胡适是"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五位委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教育部1920年1月向各省发布训令,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份又发表通告,废弃此前  相似文献   

10.
国语运动是指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制定和推行汉语标准语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国语运动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由政府民间互动,共同推进。除书面教材、课堂讲授等传统教育方法之外,广播这一新媒介的出现使声音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推广民众教育和国语宣传的利器,为当时人所注意。1927年国民党建政后,力图实现全国政治统一、"党国声音"一元化,进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国语运动旨在统一全国语言,国民政府也极为重视,用广播推行和普及国语使这一运动达到高潮,这一推行方式也是这一时期国语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国民党喉舌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整体来看,由于当时播音水准及收音率较低,以广播推行国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朱煜 《历史教学》2007,18(8):22-26
1922年,在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新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推行新学制改革.随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约请各科专家起草课程纲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职业科的实施渊源可追溯至清末的 1909年。是年 3月,学部借鉴德国中等教育发展之经验,奏准中学堂实行文实分科,规定文科以经学、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科,以修身、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数学、博物、物理、化学为主科,以修身、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当时所以实行文实分科,固然是受清末兴起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通过实科的设置,以增加实用科目的学习,但更主要的则是意欲纠正普通中学僵化单一的课程及培养模式,以实科之设来发展学生个…  相似文献   

13.
严格地说,我国语文教育现代化,自“五四”运动始。 1919年“五四”运动, 1919年至 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 1922年“ 6— 3— 3”新学制颁行, 1923年各科课程标准纲要的制订,以及在此前后围绕课程标准的讨论,启动了我国语文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借鉴这段历史,挖掘、开发其理论资源,对于认识现状,把握改革方向,是大有裨益的。 1920年 1月,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各国民小学校,教科书一律用语体文编写;中学校各科教科书,也逐渐用语体文改编。其中,语文教科书成为实施“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基本阵地。由此引发出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14.
李兴韵 《教育史研究》2010,(2):33-33,55
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提出的《改革学校系统草案》被提交大会讨论,此一草案被当时和后来的研究者视为1922年新学制改革案的嚆矢。实际上,广东省教育会的提案与1922年学制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成立之时,正值国语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茶。为了加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建设,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积极投身到国语运动中,呼吁制定统一的国语标准,促成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还制定了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22年,在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新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推行新学制改革。随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约请各科专家起草课程纲要。常乃德、徐则陵应邀分别编成初中历史和高中文化史课程纲要,作为全国性历史课程的参考标准^①。新学制初、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是如何编制的?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研究这样的问题,对于当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编制或修订,也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国语文一科,实包括国语与国文两种科目。在普通学校,性质上,常不明白分析,因之教学上发生极大的障碍。当然,国文与国语,本互有密切的关系,但从各个的价值、宗旨与方法上看,实系两种不同的科目。国语一科,在求能应用以表示自己的思想及语言文字中以明了别的人思想。国文一科,则注重在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形式及内容,因以发展感赏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从清末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开始,中国开始了现代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进程。1912~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及各学校令和规程,又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包括《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1922年,壬戌学制由民国北京政府颁布,以综合的形式规定了职业教育学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戊辰学制,基本上延续了壬戌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1932年2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职业学校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职业学校规程》和《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和措施,基本上形成了旧时中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中国学制的建立和变迁同当事人的主观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清末的学制主要出自政治家的选择,1922年的新学制则更多地渗透了教育家的理想,二者的区别可以在"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变化当中得到反映。至于学制改革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不论它是否以学校之外的功利为中心,首要的还应取决于当时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师培发表于1904年的文章——《讲教授国文的法子》,针对“国文”学科的识字、作文教学,进行了合乎教育理念和学科规律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指导。在“白话之盛行”政治理想的带动下,以及与当时教授法译介研究、民间教育实践和官方学制的互动呼应过程中,刘师培形成了自己对国文教育的理解。其别于时人的价值在于,明确限定了“国文”学科、明确限定了“国文”内容、科学指导“国文”教授、强调白话非只教学语言。作为价值同构的思想或体式,刘师培的国文教育理念同“五四”国语新文学主张一脉相承。国文教授对于国语文学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文教授法的传播,为国语文学的发生奠定了教育基础,创作群体、读者群体由此得以塑造;二是国文教授法所包含的启蒙与革命意识,促进了新文化人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