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身书卷之味,儒稚中透着豪迈之气。他叫宋德宝,是南京军区某师报道员,驻地作家协会成员。他以“燃烧激情.写意人生”的执着精神不懈努力,其言谈中无不流露出对新闻和文学的虔诚和热爱,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锐气也足以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2.
七月的盛夏,在一间十分简朴的办公室兼书房里,身材不高、微胖的冯森龄身着一般老头常穿的那种圆领大汗衫,操着一口标准的陕西乡音,语气和缓地讲述着他多姿多彩的新闻生涯.  相似文献   

3.
做为一名靠自学起步的业余通讯员,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有过许多的经历,每一次经历都值得品味、值得珍藏。 去年初秋,平顶山市流行一种新的装饰品——艺术玻璃。各种艺术玻璃店相继在街头冒了出来。我决定采访一下,写一篇消息。 我在街上转了大半天,也没有走入一家店内。原因是自己生来性格内向,又死爱面子,咱进去不买东西说是采访,又没有什么证件,人家要是不搭理那多难堪。但又总有些不甘心。最后,终于横下心来,只管进!我怀揣一颗“咚咚”跳的心走进一家店内,用微微发颤的声音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谁知,店老板热情地让我入座,并倒上一杯茶水。这种气氛,一下子让我放松了。简单地说了几句客气话后,采访开始。这时,我发现老板倒有些紧张,说话的语气不如刚才流利,表情也有些凝固。我放开了,提出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國记者:2005年,您推出了"青藏高原万里行"系列专题。众所周知,对58岁的人来说,到高原采访困难重重。您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王喜民:2005年适逢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我想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报道河北的援藏干部。对于省台来讲,这是我们关注大事件的巧妙切口。建国以来,几乎每个年代都有一批燕赵儿女支援西藏。有的人已经长眠在那里,更多人仍在默默奉献。不管怎样,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千万河北百姓的心。这个题目是听众爱听的,我觉得就非做不可。中國记者:那么您具体如何策划,采访的难点在哪里? 王喜民:我一开始就计划写大报道、做重头文章。看资料、设计报道方案、预约采访、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案头工作就用了我好几个月时间。但计划赶不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曾三同志诞辰10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和回忆的时刻,我的思绪重新回到二十二年前一个初春的上午,那是我唯一一次当面聆听曾三同志教诲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翻开剪贴本,看到自己一年来发表的百余篇稿件时,欣喜之情便涌上心头?自己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新闻报道员,多亏那次“毛遂自荐”……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写稿子犹如品茶,苦涩中也含有一缕清香。是的,多年来的写稿、发稿给我带来过成功的喜悦,可也使我遭受过挫折的打击。 1992年“八一”前夕,驻京某报社1位编辑约我采写一篇关于军民共建内容的报道。当时听团政治处副主任讲,多年来该部队吃水、用水问题经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解决,这个线索不正合编辑约稿的意图吗?我想,该部队驻地偏僻,吃水问题多年是个“老大难”,官兵们都渴望有一天能随时拧开水龙头都有水用,可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对此事虽经多次协商没能解决。而今,既然吃水问题已经解决,消息又出自领导之口,…  相似文献   

8.
5年前去青岛日报社送稿的那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反映驻长门岩岛某部官兵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海岛上珍稀花木──耐冬的感人事迹。刚当上报道员的我上稿心切,于是决定去送稿。在报社里我恭恭敬敬地将稿件送给一位编辑审阅,这位编辑边看边点头说:“回去给我折两枝耐冬花送来,我这办公室里也太单调了!”闻听此言,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坏了,海岛上规定严禁任何人破坏耐冬,编辑交待的事咱办不到,上稿的事肯定没戏了”。忽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先答应下来,等稿子登出来再说”。然而,一撒谎就脸红心跳的我还…  相似文献   

9.
老政委宋培松现在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了,我也从那个仓库调到了一家医院,但每次翻看自己400多篇见报稿件剪贴本时,心中就想起那次他向我拨“冷水”。1992年底入伍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山沟仓库当油料保管员。战友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深受敬佩,于是,在业余时间我拿起了笔,试着把这种精神写成稿件。万事开头难。我做梦都没想到,大半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写了六、七十篇稿子,先后寄给了军内外十几家报刊、电台,竟然全都泥牛入海。我不信邪,找出自己不上搞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式不对。之后又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爬格子”的征程。我报名…  相似文献   

10.
蹲点手记     
秋收时节,我们来到革命老区邯郸涉县。三十名年轻记者,分住在邯郸豆庄、水溢河、北寨、南寨和东戌五个村。笔者住在东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拟定一个星期时间的基层蹲点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蹲点归来     
去年夏初到今年春节前,我作为新华社总社编辑人员,花了八个月时间,在湖北的一些工厂、城镇、农村参加蹲点调查研究,向实际工作学习,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到处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真是耳目为之一新。在鄂西北农村调查时,我们曾三进三出谷城县的石花街。在这个“通川陕之咽喉,聚山货之要地”的集镇上,  相似文献   

12.
汉高祖刚建国那会儿,全国人民不愁没房住,因为政府手里早就攒够了公房,正要一套一套地分给大家。那时候,彻侯能分到150宅,关内侯能分到95宅,大庶长能分到90宅,公士能分到2宅,庶人能分到1宅,司寇能分到半宅。  相似文献   

13.
汉高祖刚建国那会儿,全国人民不愁没房住,因为政府手里早就攒够了公房,正要一套一套地分给大家,你只需耐着性子排队就是  相似文献   

14.
再谈蹲点     
老话需要重提 蹲点是老话,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否值得重提?我看很有必要。 调查研究是记者、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采访过程就是调查研究过程,而报道则是调查研究的结果。但是,一般的采访不能代替蹲点。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冬天,我写了第一篇新闻稿件,满怀信心地寄给河南一家报社,可很快就被退了回来。我不甘心失败,又把它寄给信阳报社。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仍然音信全无,写信催问,也是泥牛人海。  相似文献   

16.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天安门主席授命 1969年国庆20周年盛大游行,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王震远远看着毛主席,总想上前去说几句心里话,可是一看到林彪站在身边,便不愿挤上去。毛主席过来看望大家,见到王震高兴地打招呼:“王胡子,好久不见了,你到哪里去了?”将军以素有的军人姿态敬礼:“报告主席,我到江西干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去了。”  相似文献   

19.
龚毅 《军事记者》2006,(2):64-64
我跟解放军报结缘,是在1998年底。那时我刚从报道骨干集训班回来,便铆足了劲儿写稿投稿,消息、通讯、言论等各种体裁我都尝试着写了个遍,从团队的列兵到校尉几乎都进入我的写作题材。很快,一些短小文章便相继地在军地报刊上发表了出来。但唯一的遗憾是,军报像一座大山横在我的面前,几个月来连个“豆腐块”都没有在军报版面上露过脸。不过,我始终坚信只要多写、多发就一定能够打动编辑。我一如既往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坚持不懈地给军报写稿投稿。虽说写稿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结果却十分残酷,一连投给军报的百余篇稿件都石沉大海。特别是刚刚投…  相似文献   

20.
六月底,我来到霍城县清水公社一大队第三生产队蹲点。清水公社是个多民族的公社。我所蹲的一大队第三生产队,是个以维吾尔族社员为主的生产队。我住在一位名叫依司拉木阿洪的维吾尔族老贫农家里。这位七十二岁的老汉,人老心红。他们一家四口人,把我当“自己人”看待。老大爷和老大娘叫我“巴拉”(孩子),我叫他们“大大”(爸爸)、“阿帕”。社员们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