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一年级《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的口语交际课,对课标的这些理念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互动让这节课呈显出无限的精妙。  相似文献   

2.
案例 :《观察蔬菜、水果 ,招待客人》(授课对象 :一年级)(摘自《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第276~279页)(上课铃响 ,于老师挎着一只盛着蔬菜和水果的篮子走进教室。)班主任 :于老师 ,你怎么挎着篮子来上课?师 :我家来了一位客人 ,买点东西准备中午回去招待一下。刚走到学校 ,上课铃响了 ,没来得及送到办公室。生 :于老师 ,我替你送到办公室去吧!师 :别 ,我正好用它来上说话课。(此时 ,学生睁大了眼睛 ,目光里满是新鲜、好奇和怀疑。)师 :小朋友 ,我家来了位客人 ,他是医生。我买了些什么东西招待他呢?小朋友们注意看 ,看看谁能说一说。(于老师…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 ,我参加了市里举行的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观摩活动 ,听了于老师上的两节三年级作文课。听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不再视作文为苦差事。在于老师精心创设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和胆怯 ,跃跃欲言 ,不吐不快 ,妙语连珠 ,妙笔生花。课堂上 ,学生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真是情趣浓深 ,其乐融融。细细品味 ,我想原因有三 :一、创设情境 ,激发表达欲望。于老师进行的“语言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的指导思想就是从社会语言交际需要出发 ,为社会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这堂课伊始 ,于老师就对学生说 :“于老师不是来上课的 ,是来打…  相似文献   

4.
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口语交际《学会转述》,评价不一。有的人感叹:“真是艺术享受!”也有的人戏谑地说:“逗小孩玩呗!”在我看来,说法虽然不同,但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对他教学艺术的高度评价。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儿童生活的活动方式在特征上具有游戏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丁时辉 《云南教育》2003,(34):11-12
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上均有很高的造诣,这是人尽皆知的。然而,他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同样独树一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为广大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参与他的课堂,听者往往浑然忘我,沉浸在美好的教学境界之中,深深地被他深厚的功底、精湛的教艺所折服。谁不为他这$"分钟的丰富内涵和浓厚情趣以及教学环节的呼应转承、主体与主导的水乳交融、个体指导与群体训练的相得益彰而击节赞叹呢?难怪学生在他的课堂思维敏锐、妙语连珠、高潮迭起,让人忍俊不禁。为欣赏于老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的教学艺术,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于他所执…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人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相似文献   

8.
孙小冬 《广西教育》2010,(19):32-32,49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于它拥有挖掘不尽的"宝藏",在于它持续显现的示范作用。于永正老师那些经典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虽然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对时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以此为例,谈谈“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0.
11.
彭德正 《小学语文》2012,(10):17-18
长期以来,我们青年教师将观课、学课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曾经无数次醉心于名、特、优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痴迷于大家堂皇大气的课堂气象。总以为大家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但这种想法在观于永正老师《给予树》以后有改观。  相似文献   

12.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的细节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细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温厚敦实、血肉丰满,又摇曳生姿、妙不可言。细品起来,与他关注教学细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一声声真诚的祝贺,一份份浓浓的情意,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传递、流淌,小小的教室荡漾着暖暖的春意。一句句独特的广告词,一个个生动的小品,一曲曲动情的赞歌,饱含着孩子们对家乡浓浓的爱。这是我们学校“口语交际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组两位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学会祝贺》和《我为宁波做广告》中的精彩一幕。我们认为口语交际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片断一:师:读第一段,同学们的头脑里是否会出现翠鸟的样子?请你们默读。(学生默读想象)师:谁能上来画出翠鸟的样子?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请几生上台画。其他学生自己画。师点评)师:下面我要请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向大家介绍翠…  相似文献   

16.
秋日的多媒体教室,阳光灿烂,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梅兰芳学艺》,感觉到于老师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在课堂上,他仍然充满激情,童心洋溢,他的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19.
师:能成为我们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我感到很荣幸,为什么呢?因为郭老师觉得咱们班37位同学,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可爱。王雨晴是我们的小班长,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特别是从她的言谈中流露出来的那份率真,值得我学习。刘文博是语文课代表,做事认真负责,收发作业从没出过差错,是老师的小助手。还有陈高云、凌智、李梦雅等,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挨个说下去。同们,我刚才说的这番话是在——  相似文献   

20.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3,(16):32-35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的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消除分歧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