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立行 《家长》2013,(7):35-35,46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成四个小组,并分别给予不同评价:对第一组的评价始终是否定,对第二组的评价始终是肯定,对第三组的评价先褒后贬,对第四组的评价先贬后褒。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反应为不满意,第二组为满意,第三组极为不满,第四组最为满意。这种先否定后肯定、先抑后扬给人最好感觉的心理规律即“阿伦森效应”,又称“增减效应”。  相似文献   

2.
罗宁城 《班主任》2014,(12):14-15
一、何为"增减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80名被试分成4组,每组被试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个人(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对他们的评价。第1组为贬抑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2组为褒扬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3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4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3次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有人做了这么个有趣的实验:把儿童分成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待实验员与儿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了儿童的信任之后,主试者分别要求四组儿童为孤儿院幼儿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儿童宣传应当捐款,同时自己也慷慨捐款;第二组实验员宣传不必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人应当慷慨,自己却不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不必捐款,自己却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儿童全部捐了款;第二组没有一个人捐款;第三组绝大多数没有捐款,少数人捐了款;第四组大多数儿童学  相似文献   

4.
焦仲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代对于“长诗之圣”的《孔雀东南飞》两个正面主人公的分析评价,始终存在着“褒刘贬焦”的倾向。刘兰芝,众口一辞,无不认为她美丽、善良、聪明、能干,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封建势力刚强不屈,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没见有人指出她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而对另一形象焦仲卿的评价就不一致了,但共同的看法是他不如刘兰芝。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他们的评价我们往往是“先褒后贬”,先肯定成绩然后再指出不足,然而一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对这种评价方式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班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对第一组学生每天告知学习效果,对第二组每周告知结果,对第三组则不告知,即不给予评价信息。如此进行八周,各组学习成绩明显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第九周开始,一、三两组对调,再进行八周,学习成绩也随之改变。这一实验表明,反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时间越短学习效率越高。在自习课这个学生自行消化的过程中,如果允许开展讨论,相互求教,某科成绩好的学生充当这科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相似文献   

8.
也评曾国藩     
刘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152-152,F003
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得到的是天壤之别的评价。他作为封建大吏治国有方,倍受推崇;又因恶毒而残忍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倍受后人唾弃。关于曾的评论文章已有不少,或褒或贬,难免偏激之辞。作为一名初涉史海的学生,斗胆也论之。  相似文献   

9.
评丹东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丹东这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这在史学界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在法国史学界,历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结论:一是称赞丹东是革命的爱国主义的真正化身,唯一的革命巨人;一是把丹东贬为腐化堕落、贪财好色、叛国通敌的投机分子。在我国史学界,看法也不尽一致。褒扬者有之,贬斥者有之,先褒后贬亦有之。我认为丹东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英雄人物,法国近  相似文献   

10.
<正>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地摊文学”的崛起,读者对于纯文学中的性描写已是见惯不惊,然而批评界对此却始终存在较大分歧。褒之者以“生命意识”人旗帜而大加宣扬,贬之者则加之以“非理性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帽子,一度吵得沸沸扬扬。目前,这种争论已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  相似文献   

12.
五、教育需要及时评价、反馈———赫洛克效应的感悟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预以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级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不予以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以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以任何评价的好.  相似文献   

14.
项羽新论     
战学成 《现代语文》2007,(12):20-21
一、权力欲与荣誉欲方面,项羽是极强的;二、人格与性格方面,项羽人格高尚、宽容,独立自由,真君子。性格上乃血性男人;三、失败之因方面,一是战略上,短权谋,二是过信于叔父,三是背关怀楚;四是逐义帝,杀子婴;四、史公评价:有褒有贬,褒大于贬,充满同情与惋惜。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相似文献   

16.
危机与教育     
俗话说“危机四伏”,说的是不管事业成功与否,危机总是伴随着你前进的左右,可以助你前行也可以拽你后退,关键看是否能够分析、判断、提取出影响你左右前进的主要因素。抓得准了并给予解决之,那就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抓得不准抑或错误,那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甚至一败涂地。所以说“危机”是中性词,无所谓褒与贬,把握危机的主动权在人,在人的智慧与决策。  相似文献   

17.
黄世仲的《大马扁》是一部适应清季革命形势,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诬蔑康有为等人的章回小说。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大马扁》的这种小说性质出发,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学界对它或褒或贬的评价,并给予它在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19.
九、抑扬式抑扬式又称"褒贬式",可分成欲扬先抑(欲褒先贬)和欲抑先扬(欲贬先褒)两种.即要说好、先说坏,或要说坏、先说好,要表扬、先批评,或要批评、先表扬;类此等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抑扬式又是对比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让我们先以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初六册)一文来说吧.作为一个"正派人"生平以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的人,要想参加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竞选"根本不可能.但作者一开头偏要写"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  相似文献   

20.
我所评价的是云南师大附中刘荣文老师《运动合成与分解》一课。教学内容简述:(一)新课引入:演示飞机模型的运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思考。(二)分解课题,学生分组探究:第一组探究概念;第二组探究分运动、合运动的运动特征;第三组探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四组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实分、合运动的运动特征;第五组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实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规律;第六组利用探究成果分析运用后,总结出课题结论;第七组利用课题结论实际运用。(三)课题总结:刘老师精心的设计、恰当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