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5):42-46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张之洞。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7,(1):61-66
论述辜鸿铭善"骂",一生中骂晚清当朝权贵及社会精英,骂顶头上司张之洞,骂西方文明及西方人,骂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在他一如既往的"骂"中,骂西方却赢得盛名与尊崇;骂张之洞,却被张之洞赏识与庇护;骂晚清权贵也平安无事;但骂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遭口诛笔伐,被迫几度辞职。其"骂"在中西方与不同时代的不同后果,反映了相关文化包容性及反思之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岑春煊,清末民初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有“南岑北袁“之称。因“屠官”,与张之洞“屠财”,袁世凯“屠民”并称为晚清政坛的三大杀手;岑春煊一生复杂多变,又以“多变”著称。对此,世人褒贬不一。以往文章在其肃贪、反袁上多有论及。现从岑春煊多变的原因来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对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朱红灯起义时,毓贤等清流派当权,将镇压朱红灯的袁世敦等罢了官。《辛丑条约》之后,洋务派袁世凯、张之洞占了上风,袁世敦等又开复的原官,袁世凯、张之洞更是飞黄腾达了。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重臣和洋务派健将,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他任湖广总督18年,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成为湖北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先驱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巨擘。为推动张之洞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政协武汉市文史学习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上旬在武汉主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有:一、张之洞与晚清政局及社会;二、张之洞与晚清两湖地区社会转型;三、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属于洋务派,毓贤属于清流派。袁世凯等不赞成毓贤等反洋教,杀洋人,攻使馆,对外宣战,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与毓贤、董福祥、李秉衡等多次争论。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作为晚清权臣对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发展做出过相应的贡献,而作为民初的执政者他又有出卖路权阻碍交通发展的行为,这些集于一身的矛盾行为是与当时政坛风云息息相关的。无论如何,袁世凯的举借外债,力主国有,回收路权时不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与实际环境的行为与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这个晚清、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直接影响了晚清、民国初年的政局,而时局也反作用于他,决定了他的人生浮沉:清末新政期间,他与奕劻沆瀣一气,使清朝政治更加糜烂,为清王朝灭亡埋下了隐患;武昌起义,以载沣为首的满族王公亲贵束手无策,清政府内部权力的真空,为袁世凯复出提供了条件,而革命势力也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局势之下,袁世凯被推上了大总统的舞台;当上了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逆时代潮流而动,帝制自为、残害异己,用封建思想控制国民的头脑,恶化了民初的政局,毒化了社会风气。最终,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帝王梦随之破灭。曾经被时局选择多次的袁世凯最终在人们的唾骂中被抛弃。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后期主要首领,二十世纪初年力主推行新政的一位要员。他虽没有主持过清廷的对日本事务,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曲折而奇特的关系,在他的政治主张和实践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并呈现出别具特色的丰富内容。笔者认为这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和张之洞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谨从张之洞对日策略的变化及其推行的近代化方案具有浓重的仿日色彩等角度作些剖析,以期扩大这方面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晚清后期政府要员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一度表现出"亲日"的外交倾向,本文认为,促成张之洞外交倾向的原因有多种,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兴亚"人士积极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亚洲教育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劝学篇》。这三部不同年代的巨著,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强调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越数千年,近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政治家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他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无独有偶,也发表了同名论著,对日本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变革,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12岁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成为晚清时小有名气的"神童"。和现在一样,要想读所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得削尖脑袋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于是,张之洞紧张备考,天天悬梁刺股,刻苦复习。三年后的乡试中,张之洞高中举人,成为轰动一时的"高考状元"。神童加高考状元的双重身份,让张之洞看上去前途无量。按照当时朝廷选拔公务员的标准,只要接下来再参加会试、殿试和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张之洞。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他所创办的实业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他创办的新式教育文化事业为武昌起义培养了人才……因此,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幕府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幕府之一,其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袁世凯幕府的形成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主要通过主动延揽;奏调入幕;幕僚主动投奔等方式推动其幕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晚清一名重要朝臣,张之洞的大部分事业是在湖北建立的,尤其是对湖北教育事业的发展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曾出任湖北学政、湖广总督等重要官职。实际工作加深了他对科举考试和学堂考试的一定认识,加上自身具备的"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和"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的学术、人才观,形成了他独特的考试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作为晚清朝廷的高级官员和洋务运动的领袖,其历任省级地方主要军事行政官员长达三十余年。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湖北尤其是省府武汉三镇兴办了大量官办形态的近代工商企业,尤以汉阳铁厂和武昌布、纱、丝、麻四局为典型。张之洞在长期推动晚清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体西用"特色的工业建设规划思想。张之洞督鄂期间工业建设思想研究的发轫和深入,对近代武汉的城市形态嬗变和工业分布选址规划动因等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驳正以往的谬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在晚清教育领域地位重要,学界对其教育思想及活动的研究主要在中体西用和经世致用的教育观、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家进行比较、教育改革、师范教育及留学教育等方面。对其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说利于对张之洞教育思想及活动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