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之死,是文学史上争执了千余年的一个悬案。不但死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而且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死后的墓地,也莫衷一是。概括地说: 关于杜甫死亡的时间,有代宗永泰二年(766年)说,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说。至于是大历五年的什么时候,又有夏、秋、冬三说。我认为死于大历五年冬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死,就现有文献来看,大约从诗人身后四、五十年起,就开始产生了异议,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段聚讼纷纭的公案。这一个打了上千年笔墨官司的老问题,是古今的研究家和论者一直关心的问题,却也是一个一直未能予以彻底解决的问题。这实在是千余年来杜甫研究的一大憾事。关于杜甫的死,影响最大和似乎理由最充分的约略有两种说法:一是饫死。时间在大历五年(七七○)夏,地点为湖南耒阳,绝笔诗是《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以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死因是“胀饫而死”(王洙《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载李观《杜传补遗》)。  相似文献   

3.
庾信、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相通之处。本文从史诗性、自传性、创作境界等方面力图揭示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顾随《诗词讲记》乃当年顾老先生上课讲诗词的笔记整理,分总论、分论和具体说作家作品。内容较为零散,老先生深厚的学识功力却展现无遗。顾老先生书中旁征博引、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且有个人的主观态度与见解。其中顾老先生一再赞同曹操、陶渊明和杜甫三位,对他们三位的引用评论也是最多的。本文将结合顾老先生的观点对陶杜二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华夏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繁星丽天的黄金时代,而李白与杜甫则是这浩翰星空中最明亮的双子星座;可杜甫若无华州之贬,恐怕只有太白金星在独放异彩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贬官华州,至乾元二年(759)立秋后弃官旅居秦州,历时一年多。此期间,他于乾元元年底曾回洛阳、偃师省亲,“初春归陆浑庄,二月至洛阳,不久回华州。”实际在华州任上的时间是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6.
陆游作为南宋最伟大的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白、杜甫的影响,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对李白和杜甫的继承和模仿。笔者认为陆游对李白、杜甫都不是简单的继承,他们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8.
死身不死根     
盛夏时节,一位菜农把菜地里的葱拔掉,扎成把,挂在绳子上在烈日下暴晒。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把葱晒死了?”菜农说:“三伏天,地面温度高,如果不把葱从地上拔起来,葱就会被烤死了。”把葱拔了挂在绳子上晒,葱叶被晒死了,可葱白还活着,被晒上一段时间后,再栽到泥土里,葱很快就能活过来。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不出两三天,它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延续生命。  相似文献   

9.
[推荐理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毁树容易种树难。”“人挪活,树挪死。”……关于种树的道理,真的有很多很多。这一句“一年死,不算死”,亦很能令人感慨系之,悟出一番做人的道理。如以此为话题,相信你也可写出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0.
国内死喻复活研究存在将死喻仿拟与死喻复活相提并论的观点,其原因在于曲解或混淆了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的本质差异。文章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这两类语言现象做了对比分析,指出死喻需要在保留其固有形式和语义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语境激活才能再度成为活隐喻。死喻仿拟是以死喻为本体,通过改变其固有形式和语义结构而拟创的死喻仿体,因此不能将这种死喻变体视为死喻复活。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不幸教语文。“语老幺”—高考学科排行末尾、被校长教师学生默契之、虽言而无文,但行而久远。学之,考那点分;不学之,还是考那点分。学生这样说,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这样说,语文老师说:“请你给教育部长写信,取消语文。”  相似文献   

12.
项羽之死     
“霸王,你真将离去吗?”虞姬偎依着他,热泪在眼中涌动。“是的!杀出去,这是唯一的路。”营帐的门帘,被长风卷起,撩起了她的头发,也撩乱了他的心。皓皓的月光,从九天之外,下落,在矛锋上;下落,在银甲间;下落,在剑刃上。他拉好了门帘,渴望抵制那忧伤的风。帐篷里仿佛暖和了点,可他,又看到了那张忧伤的脸,像皓月般惨白。那曾给他带来过无数幸福和欢乐的时光啊。他坐下来,为她  相似文献   

13.
诸葛之死     
想象力的能量是无穷的,拥有想象力的人是灵动的,他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是张扬着生命力的。他可以让一个人光芒四射,飞扬洒脱,他也可以让一个物件富于神采,拥有内涵。人是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动物,于写作中融入合理的想象,必将会使文章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寇准之死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傍晚,雨打芭蕉,朱门紧闭,在雷州(今广东海康)的一座破旧官宅里,一位身穿朝服、腰系犀角袍带,憔悴不堪的垂暮老人,在行了"北面再拜"大礼之后,命家人把床榻抬到堂前,然后凄然躺下,寂寞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相似文献   

15.
死树     
它死了。满身的沟沟坎坎,经雨的袭击,遍长死气沉沉的青苔。仅仅作为历史的注脚,用苍老的躯干指向苍穹吗? 栽树的去了,乘凉的去了,没人愿意站在它的脚下让骄阳炙烤。它的枝枝丫丫,如惊风,如乳虎,如鹰隼,如残发;在湿润而新鲜的微风中,轻轻颤动,摇落一个又一个希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17.
杨修之死     
《素质教育博览》2010,(11):46-50
  相似文献   

18.
闻联之死     
春节回乡,母亲告诉我,闻联死了。听后我极为震惊。闻联是我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他天资很好,但又有些懒散的毛病,学业上我总是赶不上他。或许是学有余力吧,初二下学期他看上了邻班的一位女孩,且关系进展神速。我还曾担心学校会因此开除他,可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本希...  相似文献   

19.
韩信之死     
编者推荐:变格前作文主“进”,变格后作文主“退”,而所用的材料大体相同。从“大同”中写出迥异之旨,关键是引述和分析。引述时,按“旨意”述事,进行微调;分析时,找出事件中蕴含“旨意”的某个侧面,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20.
李白之死     
唐朝大诗人李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至今为人景仰,但他的晚年生活却十分凄凉,与他轰轰烈烈的诗歌创作极不相称,令人叹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天旱成灾,朝廷大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