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是庄子的本体论,逍遥则作为庄子的生存论,"逍遥以游"是庄子最崇尚的审美方式。在生存论意义上,逍遥游一方面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主体寻求的一种最纯粹最高妙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另一方面,也是理想的审美方式和诗意化的生命智慧的呈现。游戏精神成为逍遥的有机组成,逍遥也为游戏精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游戏精神成为《庄子》的一种风韵和情趣,给予接受者一种思维的启悟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面对人生之局限——生与死,社会之局限——命与时,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呢?庄子认为,顺乎自然,进而认识到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就能达到逍遥似仙的绝对幸福。庄子的这种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调节心理、调整心态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庄子逍遥哲学是理想的、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无目标的、无约束的、无待的精神之游,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幻想性、不可实现性,以"至人""神人""圣人"为最高人格旨归。庄子逍遥哲学的实现途径是渐进的,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胜有待至无待,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方能至"无累""无患"。  相似文献   

4.
庄子诗意地言说着不可言说之"道",由道所展开的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庄子游于物之初不分物我,在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新世界中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从庄子逍遥论的背景、方式和基础出发,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庄子思想对"常人""沉沦"的生存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展示"向来我属"世界可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6.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性栖居、"游"的审美生存方式,主要是沿着"保身、尽年","逍遥、养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路发展的。研究庄子形之委蛇的"游世"生存态度,心之逍遥的"游心"生存境界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生存环境,旨在构建理想的生存栖居地,达到"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后世称誉的奇文,其首段文字刻画了大鹏怒飞高举的伟岸形象,同时也描摹出小鸟自甘拘圃的自得之状。庄子本欲以此说明惟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物我同一、逍遥世外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人却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庄子这一逍遥游思想作了不同的诠释。本文拟对其演变轨迹作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0.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逍遥"就是"游无穷","游无穷"基于庄子对人的有限性的深刻自觉。人的有限性包括生命时间的有限性、心智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物欲造成人的有限性,等等。觉悟到人的有限性并非让生命堕入虚无,而是经由"无己"忘我的功夫化解这种有限性,卒至遨游于无限自由之境。"游无穷"包括心游大道和生命游于万物两个层面,心游大道是生命游于万物的主观前提,生命游于万物是"游无穷"的理论归依。庄子的逍遥不是纯粹的精神自由,而是要让"游无穷"成为人生的本真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所说的自由是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而庄子所说的逍遥是自我主动地摆脱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自觉地过一种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生活。庄子告诉我们:有多大的创造力就有多大的自由;但创造力再大,作为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所依待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超越自我和功名的束缚,遵道而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才能在精神世界里逍遥游;这样的人在世俗的眼光里百无一用,却是创造了人类文化的精神导师。从这些思想中可以引申出庄子的大学教育哲学:大学的自由不是制度所赋予的,而是大学人自己创造的;但大学又要建立一种制度,以保障创造的自由,同时包容创造的失败者;掌握了实用技术让人获得有限的自由,只有小用,人之大用是思想的自由与逍遥。用这样的教育哲学思想看当今的大学教育,我们便明白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标准和要求限制了大学人的自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降低了大学的品格;大学有太多的虚假和虚伪,太讲究实用,容不下大而无用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很难见到单纯质朴、真实鲜活、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这既是体制的问题,也是大学人自己的问题,因为自由需要制度的保障,而逍遥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在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实则隐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悲剧意识,使得他企望在“自然”中“忘物、忘己”,走向“逍遥”,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类从生存困境中得以超脱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庄子思想中的“悲”与“忘”深远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文人的人格建构,直至今时,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重新阐释庄子的"逍遥"所确立的自由价值观,以及这一自由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带来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7,(6):90-96
在庄子学说中,"道"以承载"自然"为目的。出于"道"的支持,"自然"获得了至强至久的生命力,使之贯穿于庄学的全部。"自然"观是庄子的核心价值观,它统摄庄学整体,并体现于其整体的方方面面。当今生态危机,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自然"的缺失与危机。正因为这样,在当今生态境遇下,庄子的"自然"理论,价值突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何媛君 《文教资料》2009,(21):93-95
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以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生修养方法,本文着力阐释庄子逍遥学说的哲学美学价值,以及其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我国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如终身教育的理念倡导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追求自由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生活的能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人才观强调教育要顺应本性、宽容不苛;效法自然的美育观启发我们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美、创造美,获得自由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