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庄周梦蝶”中,庄子提出了一个疑问: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庄周提出一个认识论上的观点,即如果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那么庄周就是主体,蝴蝶是客体;反之蝴蝶就是主体,庄周则是客体。庄周与蝴蝶在这里是一种双向的主客体关系。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这种打破认识论一般规律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中折射出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不少文学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宗师庄子,是一位超然于现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人。“庄周梦蝶”的故事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至高境界——“我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当时,我就有种幻化成蝴蝶的激情,虽然是在梦中,我却清醒地自觉是只蝴蝶,感觉不出自己是以‘人’的躯体存在。”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4.
他的思想矿藏里包含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提问。他关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存在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的思想充满着东方的智慧。庄子有一天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只蝴蝶,忽上忽下,翩翩飞舞,非常快乐。醒来之后,庄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如果庄子没有做梦变成蝴蝶,  相似文献   

5.
“庄周梦蝶”的寓言意象在庄子哲学中有着丰富的意蕴,其所表现的生命意识是庄子对个体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把握。庄子“物化”为蝴蝶,在悠闲自在的梦境中体悟生命的真谛,梦境消解了人与物的区别,人与物合为一体使庄子达到了自由的“道”的境界。庄子以蝴蝶的身份探索生命的价值,追寻自由的人生境界,以梦境的美好批判社会的黑暗,在梦与醒之间实现自我境界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7.
蝶梦之辨     
庄子的《齐物论》里有个很著名的典故,凡是对中国传统学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庄周梦蝶":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周呢?它发生在战国时代,被作者展现于这篇文字的末尾,远比汤显祖和曹雪芹的梦更为古老而高深,早已获得时光赋予的独特灵氛,从而开启了一系列关于"梦"的玄远之思。庄子在《齐物论》的末尾提到这个蝶梦,他借助这个梦谈到了"物化",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这是哲学教学中典型的贴标签式的教学,使哲学…  相似文献   

9.
[引言]我是谁?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人们思考探索了几千年,也让人们困惑了几千年。其实,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我国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认识自己之难。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菲尔城阿波罗神庙的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在人的个体生命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能不能恰当地把握自己、设计自己、超越自己,让生命放射出异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叩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我慕名而来,本想与他畅谈,以寻求生命的真谛,可惜,他不在。独自在他的院子里闲逛,品味他所处空间的大自在。庄子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这里仿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你好啊!”有个声音对我说。我寻声望去,原来是池中的鱼。“我可以证明庄子在这里住过,因为我是他笔下碧波中快乐的鱼。他不是我,他怎会知道我的乐呢?”这鱼竟也见过逍遥而飘逸的庄子,我不禁对这里神而往之。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走进自我——这得从庄子说起。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原文是这样写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我们不妨变换一下视角,用动植物的眼光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或许别有洞天!2技法报告厅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文字与神思的巧妙化合与激扬。什么样的文章才算…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3.
“第二自然”是德国著名的大诗人歌德首先运用的一个美学概念。歌德在《〈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里论述艺术和自然的关系时说,自然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只从中“选取对人类值得思索和有味道的那一部分”加以艺术处理;“然后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  相似文献   

14.
叩开庄子的门,他不在。我慕名而来,本想与他畅谈,以寻求生命的真相。可惜,他不在。独自在他的院子里悠闲,品味他所处空间的大自在。庄子真的在这里住过吗?没有一丝痕迹啊,就像他超脱的处世态度,在尘世中拂袖而过,不带走什么也不留下什么。“你错了、”有个声音对我说。我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的鱼。“我可以证明庄子在这里住过,因为我是他笔下碧波中快乐的鱼。他把他自己留下了。他仍没有想起他怎么会知道惠施是快乐的。实际上他没有去想,因为那不重要……”原来这便是与庄子嬉戏过的鱼,水里岸上自由地穿梭。“他留下的是自己,带走的却是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有三个很有名的美梦,是指点人生学的妙文。一个是庄子的蝴蝶梦;一个是邯郸梦;一个是唐人李公佐的南柯梦。蝴蝶梦出自《庄子》第二篇《齐物论》。齐物就是平等,而事实上世界万物不能平等。这一篇的最后,原文是:“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学,则蘧蘧然周与,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同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正在飞啊飞,真是自由自在。这个时候,我只晓得我是蝴蝶,不晓得我是庄周。等到突然梦醒,我变成庄周,不是蝴蝶。究竟梦里的蝴蝶…  相似文献   

16.
对自身的探究与追问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古希腊戴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告诫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死”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探索与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来没有问断过对自身内部世界的关注与探究。教育学是一门“成人”之学,它担负着人的发展与完善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教育学需要深入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你自己”便是一个永恒而又现实的教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蝴蝶和姑娘     
春光明媚,百花开放,一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这是蝴蝶们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成人节”庆祝仪式。花园附近的平房里,有一面敞开的大窗,一批批美丽的帝王蝶正从这里飞出。姑娘看着自己辛勤培育的蝴蝶都先后破茧而出,十分高兴。可是,有一只又大又白的茧蛹在盒子里摇晃了许久,却始终不能破壳而出。“难道是茧壁太厚?年幼的小蛹儿无力咬破?”姑娘想,让我来帮帮它吧。于是,她从桌子上拿出刀子。“别,别这样!”一只蝴蝶惊慌地飞到玻璃窗前。“我不会伤害它的,”姑娘说,“我是在帮助它。”当姑娘的刀子触到茧壳的时候,这只蝴蝶从窗前跌到窗下,昏死过…  相似文献   

18.
千古文化之谜——“庄周梦蝴蝶”《庄子.齐物论》曾记载过“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也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然周与蝶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若从常人的情理考虑,周梦蝴蝶似有可能,但蝶梦庄周则纯属荒诞之言。的确,我们若用逻辑推理或单纯的社会方法探究此“梦”,把它归结为醉酒之后的梦呓或者没落的氏族贵族失去既得利益的精神补偿似乎顺理成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卡夫卡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思想方法的两位文学大师。表面上如此巨大的差异,却使他们在精神、艺术上的某些相通之处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庄子《齐物论》中结尾的一篇是“化蝶”,说庄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自在惬意,浑然忘记了人间那个痛苦的庄周。忽然醒来,又恢复了庄周的身体和记忆,他感到迷  相似文献   

20.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