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等的归隐之情。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深层次内涵在不同阶段皆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宋词词风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词的诞生和宋代词风的转变入手,以柳永和苏轼两位主要词人个人归隐之情的转变为例,分析了宋代文人归隐之情的变化,旨在更好地把握文人创作的整体风格,并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演变及词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北宋歌词多是侑觞佐欢的应歌之作,而南宋的"无谓之词"多为文人群体追求雅趣而作的"应社"之词。南宋词人在生活中追求"晋宋风雅",不仅常常以作诗吟赏的方式来交友酬唱,文人结社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吟社成员在精通词乐的基础上,严格依照"音律"填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绘画之发达与这一朝代进入近世有根本的关系。文人由科举而参政,士大夫弘道、重德的时代性格,使人文精神贯注于文艺创作,文人画的兴盛成为绘画进入文学化的近代期之标志。随着画院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宫廷绘画得到了体制的保证,达到了创作的兴盛,提高到新的水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发展,使绘画有了新的需求,创作趋向商品化、平民化、通俗化。画工画与文人画、画院画一起,形成总体性的雅俗结合态势,使宋代绘画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5.
丁海燕 《文化学刊》2010,(5):157-164
"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精神内容之一。宋代内忧外患交困,因而其知识阶层中显现出极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从史料笔记中记载的关于"忧患"的论述及所忧之内容来看,在宋代,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已成为上自皇帝下至普通文人的普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对内忧外患的关怀,而其重点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其对文武轻重、军事政策及结盟后的预防部署等对外军事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多,在内政上则主要是为冗官冗员所引发的财政危机而忧心。相较而言,宋人的担忧更多地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这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为何有"积贫积弱"之印象却能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九是雅致的品质生活 (续上期) 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没有一个朝代能与宋代比民富、民乐,宋代是一个生活品质最高的朝代.如果说唐代是一个尚武、鲁直、坚强、组织严明的社会,那么宋代就是一个活泼、重商主义、好享乐的社会.在这一时期,民间的社会财富比前代呈现飞跃性的增长.如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就自豪地指出:"京城...  相似文献   

7.
正秋风起,蟹脚痒,持螯赏菊,正是时候。对螃蟹感情最深的文人,就是李渔。但是,江南诸地的文人,哪个不对螃蟹情深深意切切呢。流传甚广的一句蟹诗"不食螃蟹辜负腹",就是宋代台州人徐似道写的,他满怀激情地讴歌秋天的螃蟹,还说"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的确,"不食螃蟹辜负腹",到了秋天,什么都可以辜负,甚至爱情也可以暂时放一边,就是不可以对不住自己的味蕾和肠胃啊。"菜花甲鱼菊花蟹,刀鱼过后鲥鱼来。"秋风起了,菊花  相似文献   

8.
正植树,咏树,画树,对文人墨客来说,可谓情有独钟。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仅喜栽菊兰,还爱植柳,自号"五柳先生":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和宋代诗人苏东坡都喜欢植树,留下了许多与树有关的诗文佳话。其实,这种颇富浪漫、柔情的绿色情怀,不唯文人所独有,不少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统领千军万马的武将也往往兼具,而且表现得十分壮阔激昂。西周名将沙其俊,能攻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会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每人栽下一株杨树,"以庆武功",就连抓到的俘虏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组织。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基本类型、宗法特性、政治文化功能及其与文学风貌的关系,以便对中国古代文人集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10.
致歉言语行为是人际交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言语行为,它具有弥补受歉方的补偿需要、平复致歉方的不安心理、修复双方的人际关系等功能。在功能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将致歉言语行为分成利人致歉、利己致歉、双赢致歉和虚拟致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间接的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即话者出于某种原因不直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来表明交际意图,而是通过另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委婉地表达其用意。而委婉语作为间接言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同时间接表达也算作是委婉语表达的一种方法。其使用能够回避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冲突和刺激,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该文从间接言语行为的角度,分析了韩语委婉语的避讳、礼貌和掩饰3种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初见贾先锋,是在今年纪念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圆脸、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的她,刚刚被评为中直机关优秀青年专业技术工作者,作为优秀代表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言语间透着精干。旁人介绍说,贾先锋是个好编辑,值得你去写写她。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与一帮“新新”文人时不时地混战在一起,生活便有了全新的感觉。 所谓的“新新”文人,这个词语不知算不算是在下的创造,反正是在近日的一次聚会上,在座的都是一帮本埠最优秀的文人与编辑,且都是同性,平时在一起打趣说笑,非常自在。那一刻,笔者忽发奇想,这样一群时尚鲜艳的女性,无论是其行文还是用语,是风格还是内容,都与传统文人判然有别,那么在这“新新”人类满天飞的今天,说他们或她们是“新新”文人当之无愧乎。 笔者的这一全新称呼,让这一帮放浪形骸的女文人立刻有了大呼小叫的机会。 当天下午,笔者在网上致信一女友,说“新新”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说唱艺术观念尚处在中国古代说唱批评史的早期阶段,多见于宋人的笔记文集,是纪事的附属物.应该说,宋代的说唱艺术观念多属于记述中的即兴批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也还缺乏明确、理性的认识.尽管如此,说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毕竟在宋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关于说唱的本体观念、创作观念和表演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构成了宋代说唱批评的主体,而且代表了宋代平民艺术的审美观,对宋以后说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康武刚 《文化学刊》2023,(8):210-213
宋代州县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某地区的州县学的发展缺少具体的有特点的研究。宋代全国各地州县学因经济地域等因素是发展不平衡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某一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原因等。本文拟以宋人安徽地方志、文集中收集的材料为基础,考察宋代安徽州县官学经费的来源、建筑规划、地方官府的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磁州窑枕看宋代民间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几只宋代磁州窑头枕上,就有如此丰富的宋代民间体育大放异彩,并为我们今天保存了大量宋代民间绘画及宋代民俗学的史料,反映出体育娱乐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传统的社会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3,(1):7-7
朱军在《社会科学论坛》2012午第9期撰文指出,亭子间文人心态是一种“有组织的游民心态”。亭子间中并不孤单,青年文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人文地理学上的“群落生态”。边缘知识人既带有与生俱来的“游民心态”,同时在空间上形成聚合效应,进而围绕在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和人格权威的周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悔过自新的人格修养非常重视。忏悔作为佛教中重要的思想和修行法门,对当时的南朝文人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概述南朝文人的忏悔活动以及他们所做的忏法、忏文,着重分析沈约、庾信等具有独特忏悔精神的文人,以此为视角来对南朝文人的精神世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的无名氏是一种值得从整体上加以研讨的现象。在宋代无名氏词中,有多达200余首与通代尤其是宋代有名氏词互见,说明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人认为这些词的作者并非无名氏;它们自宋代以来的传播与接受,总体而言,并未因其作者身份佚失而如同想象中的那般寂寞。互见对象中频繁出现两宋名家词人,又间接表明,宋代无名氏词的整体水准同样不似传说中的那样不堪。当传名意识久已深入人心,无名氏作品自然也会因为由此激发出的创作上的个性追求,从而留下一些优秀的篇章。同时,数量居于整个中国古代词史首位的宋代无名氏词,还可以成为考量宋词之所以成其为"一代之文学"的一个要素。而充分体认词的音乐文学特性,应该更为有助于理解,在深入骨髓的传名意识笼罩下,宋词何以仍然大量出现佚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