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地说,这里只是我一个人眼中的文学地标.因为,我代表的只能是我自己. 1.<青春万岁> 这是王蒙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的处女作.  相似文献   

2.
逯艳 《考试周刊》2014,(34):31-31
《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是王蒙的两部长篇小说,也是受众接受度和认知度相当高的两部作品,虽然两个文本间隔四十多年,但是作为"青春体"小说创作的典范,对当代语境下的年轻读者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小说创作的文本层面和当下语境受众群体两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解读,揭示这两部时隔四十年之久的作品在当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republic"(共和国)一词源于古代拉丁语词"res publica",但二者的涵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以西塞罗的<论共和国>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等作品为核心文本,可以深入剖析"res publica"在拉丁政治传统中的内在意义.虽然古典思想家西塞罗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分别认同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但他们同样强调了"正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根本意义,同样体现了一种真正"罗马"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7.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陛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中,J·D·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本文试图用姚斯的读者接受理论来揭开其为何大受战后美国青少年读者追捧的神秘面纱,从而探求战后美国青少年普遍的内心世界,并最终用于启发我们关注特定阶段"流行文本"的方向标的作用,引导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看到您这样的精气神儿,我想到了两个词语:"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在您看来,这样的气质或心态,对您的教育生涯有怎样的影响?王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童心未泯"与"青春万岁"这样的心态也就是我一生中最主要的精神吧。它影响的不只是我的教育生涯,还是我的全部生活。这两个词语您提得也比较到位。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从儿童出发,自然也就要"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