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服饰     
一次采访中,笔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8年夏,湖南省几家新闻单位参加抗洪抢险报道的记者聚集岳阳,准备和市委书记一起奔赴一线。当一个身穿吊带短裙的女记者走进待命室时,市委书记问:“请问这位女同志是哪家新闻单位的?”女记者报出自己单位的名称后,市委书记看了一下手表说:“我给你15分钟时间回去换衣服。”年轻的女记者一时满脸绯红。 事情过后,在场记者议论纷纷。有些同仁对市委书记这种做法不以为然:都什么社会了,穿着富有个性用不着大惊小怪!有的则认为市委书记对这件小事管得恰当,采访百万大军鏖战江堤,女记者一副露胳膊露腿的休闲打扮别说不太严肃,就连自己的行动也受约束呀!  相似文献   

3.
书讯     
《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编辑了樊云芳1981年至1986年发表的新闻、通讯、新闻特写、人物新闻探索性报道等5个方面,共57篇作品,显出了她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每篇作品都附有行家的简评。定价:2.10元(李国全)  相似文献   

4.
樊云芳是光明日报社的一名女记者,生命对她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  相似文献   

5.
百姓的郝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姓的郝记者哈尔滨日报记者晨阳编者按:今年3月8日,本刊收到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魏成群、丛荣同志的来信,信中说:“编辑同志:我们含着热泪向贵刊推荐哈尔滨日报一名女记者的感人事迹。哈尔滨人称她是我们百姓的好记者!”在此我们就转载这篇文章。在新闻圈里,郝志...  相似文献   

6.
樊云芳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大学毕业后,樊云芳来到山西雁北工作。业余时间写写稿子,成了她的最大乐趣。为了采访,颠簸的乡间土路上,身怀六甲的樊云芳坐着装满化肥的高高的马车下乡;艰苦危险的矿井里,樊云芳沿着镶嵌在井壁上的钢筋,下到100多米深的井下……渐渐地,报纸上可以见到她写的“豆腐块儿”了。她的新闻生涯…  相似文献   

7.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萌发了她的记者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她懂得了记者职业的神圣。 事业成功的樊云芳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马”背上的女记者──我的记者生涯(之一)文贤书编者按四川日报高级记者文贤书,当年她风华正茂,一脚跨进报社大门,便注定了她这一生将以记者为业。如今三十六个春秋过去了,这位长年活跃在川西坝子上的女记者,把自己一行行奔波的足印留在田坎上,茅舍里,林盘边,...  相似文献   

9.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10.
法国新闻研究所在新闻法律技术处和法国职业记者身份证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了一份140页的调查报告《1990年的法国记者》。这份报告总结出几个主要特点:记者数量增加,队伍更为年轻化,文化程度高,女记者越来越多。这一调查是由雷米·里埃费尔和法国新闻研究所调查人员完成的,他们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1559名记者的材料。法国记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1965年为9990人,1981年为16619人,1990年为26614人。调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13.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法拉奇何许人也?奥里亚娜·法拉奇是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佛罗伦萨,16岁时,法拉奇就开始写一些新闻稿并很快在当地的报纸发表,17岁就加入了反法西斯抵抗组织,21岁的法拉奇正式开始了职业记者生涯,自认为天生就是一个"记者料".先后作为战地记者被意大利周刊<欧洲人>派驻越南、印巴冲突地区、南美和中东等地区.  相似文献   

16.
片羽 《新闻界》2001,(5):63
当记者是我中学时代的梦想。范长江等老一辈记者的职业风范一直为我所景仰。今年7月,我从大学新闻系毕业当上报社专职记者就整整6年了。记者这个特殊职业确实给我不少磨砺,不少人生体味。记者,总是在对轰轰烈烈的社会“说长道短”,而社会对记者的评说则不被人注意。有些被采访对象给我聊过记者,褒扬已印象不深,对记者的贬斥和反感却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他们在评价记者时所表现出的对记者职业道德和人格的怀疑,严重挫伤了我的职业荣誉感。虽然我已过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总使我想为此写点什么,和我的同行们共勉…  相似文献   

17.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8.
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们觉得军报的编辑、记者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士兵,因为从(记吉卜连当兵)这个专栏刊登的近3()篇稿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广记者到基层、懂基层、为基已、爱基层的实实在在行动,更触摸到了扩版后的军报面向幕层、关心基层的时代脉搏、殊深感受到厂十兵与记会问那战友之爱和同志之情让我们说一声:“感谢记者下连当兵!欢迎记者下连当兵!”平凡的行动,沟通了记者与士兵的四倍职业的差别,阅历的深浅,使记者与士兵容易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谓“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包括记者、编辑、主任、老总和其他在媒体工作的人们。河北日报离休老同志、73岁的老记者汤小薇,把她离休后10年(1989———1999)的作品集成了一本新书《平淡下的激荡》。我读了感慨丛生。我首先想到了人的生命史、人的事业史、人的行进足迹、人的耕耘与收获,乃至我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到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我们自己择定的职业,来度过自己归根到底并不漫长的一生。突然地想到一句话:“终身年轻”是记者。既然是“终身”,难道不是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吗?怎么可能是“终身年轻”呢?…  相似文献   

20.
最近,媒体的一个宣传重点是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然而记者们在审视社会、评说他人的时候,更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应当看到,记者是个既普通又特殊的职业。说普通,是因为它仅仅是千百种职业中的一种;说特殊,则是因为这份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记者在自己采写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观点一经刊播,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记者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闻一线工作了13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其中除了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