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中生》2010,(9):16-19
苏童,本不姓苏,而姓童,原名童忠贵。笔名“苏童”大约取苏州的童忠贵之意,因为他1963年出生于苏州。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从童年到成人,从梦想到现实,从获得到失去,伴随着忧伤、喜悦和怅惘,作家苏童追忆了自己生命中的“三棵树”。“三棵树”,这个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是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也是引发了作者童年梦想的起点:火车站前面有“南方罕见的牲口”、“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哕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于是就引出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树令我怅惘。”从这里,可以看出,念念叨叨,其实就是一种抒情。  相似文献   

4.
郑艳 《文学教育(上)》2009,(22):144-145
苏童的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其中以红色尤为引人注目。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苏童的小说搬上荧幕,很多观众对电影中点亮的红灯笼印象深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祭奠红马》和《红粉》等代表作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复杂的“红粉意象”。很多评论家认为,苏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红粉情节”,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正>【主题导语】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5年8月16日,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讲究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教女     
程勤华 《小读者》2013,(5):78-78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不少人发表文章都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玉如觉得这个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林语堂给她解释说:“你看,《吕氏春秋·大乐》里有‘太乙’这个词,它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出于好奇,玉如就接受了这个笔名。  相似文献   

8.
阿城的《棋王》是其代表之作,《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一生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下棋的题材,同样面对灾难的背景(“文革”和“二战”),都是反思之作。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文化选择,这样的选择向度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  相似文献   

10.
笔名始于何人,没有作过查考。明代的“兰陵笑笑生”,总可以算笔名吧。《金瓶梅》研究已成一门学问,此公是何许人,至今还是个谜。有清一代,笔名渐有增多之势,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撰《新笑林广记》的“我佛山人”,为《豆棚闲话》作序的“天空啸鹤”,辑录《嘻谈录》的“小石道人”,看来署的都是笔名。  相似文献   

11.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文艺讲话”的体现者以及“人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处女作《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和《李家庄的变迁》(1945)等,这些40年代的代表作都受到了当时共产党文艺工作干部周扬等人的热烈赞扬。可是赵树理建国之后的作品频繁地在各种政治风波中被批判,直至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作品被定为“毒草”而遭到全面否定,赵树理本人也于1970年9月在文革的风暴中死去。赵树理的荣辱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矛盾体,从80年代末以来“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以及重新开始的“通俗文学”研究中,他在各个角度都受到了反复论及。不过,对他的评价主要还是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对他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读解和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赵树理在1950年代发表的小说《三里湾》(1955),来探寻他重视“通俗文艺”的一些痕迹。这本小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的时候增加了数页插图。除了这本最早的单行本以外,据笔者所知还有4种版本。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这五种版本中插图的位置,画面都不统一。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或者说为什么有插图顺序的调换呢?从这个疑问出发,考虑到各个版本出版的过程和社会背景,笔者试图探寻作者和插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赵树理对通俗文艺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作者看台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著作颇丰,共有近20部中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大卫·考波菲尔》、《荒凉山庄》、《远大前程》、《双城记》、《艰难时世》、《老古玩店》等。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和讽刺、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巧妙融合而著称。他的作品在英同,  相似文献   

14.
与作者朱文庆相识,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那时我在《儿童文学》做诗歌编辑,朱文庆还是山东的一名初中生。我在众多的诗歌来稿中“发现”了他,其诗作虽显稚嫩,却有特色。后陆陆续续发表过一些他的作品,对其文学潜质颇有期待,后因种种原因失去联系,这一两年相以重续前缘。  相似文献   

15.
三棵树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一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C.S.路易斯所创作的奇幻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纳尼亚传奇》风靡全世界。作为一个一生都在宣扬基督教思想的平教徒,他在这部作品里深深地渗入了其基督教思想。本文通过对书中与《圣经》相对应的八个孩童主人公的分析,试图认清作者寄予在这部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欧洋 《教师博览》2008,(1):51-51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是名震天下泽被后世的一代文豪。著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他竟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也因此,他的作品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以“莎士比亚”署名的剧作.其作者另有其人。不过,其身世的隐秘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猜想空间.就如同其碑文一样充满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8.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盾,因父亲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便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相似文献   

20.
左联作家赵平复 ,笔名之一曰“柔石”。赵帝江在《柔石传略》(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5 33页 )中说 ,柔石故乡在浙江宁海县城之西的方孝孺先生祠堂之前。那时 ,祠前有座桥 ,称“金桥柔石” ,笔名柔石即源于此。余览此 ,谓“金桥”可解而“柔石”难谕。桥为金则善 ,石而柔 ,复何可取 ?赵平复与林淡秋先生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在他殁后的一九三七年出版 ,林署名淡秋 ,他署名金桥。这是笔名源于“金桥柔石”的一证。但“柔石”究属何意 ,久思而不得。因治先秦文学 ,于检阅《说文解字》之际 ,忽见《厂部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