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青年教师》2008,(2):50-52
一、积累与运用。1.默写《卜算子·咏梅》。2.“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意思是。“我乃李天王三太子哪吒”与“家祭无忘告乃翁”两个“乃”的意思分别为、。3.出自三国故事的成语有“”“”“”。4.《穷人》的作者是。毛泽东曾经称赞的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  相似文献   

2.
在提笔写这篇文字之前,我的本意仅仅是想为大家介绍一下或许你也可随口哼出的“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这首歌的歌词的创作背景。我无意也无力于对演艺圈、影视圈、歌坛的“苍云野狗”作出我的评价。然而,看了两条消息后,我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距澳门回归还有21天之际,闻一多的次子、年逾七旬的闻立雕先生和北京几所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唱起闻一多74年前的诗作《七子之歌》。泪光晶莹中,闻先生为孩子们讲解了《七子之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家祭无忘告乃翁”,澳门回归,“七子”俱投母抱,闻一多地下有知…  相似文献   

3.
霹雳笑话堂     
《红领巾》2009,(7):86-87
老笑话 从前有一户潘姓人家,长辈过世,家祭时,请来了一位乡音很重的老先生当司仪。讣文上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4.
妮妮填字     
纵向 1.宋代诗人陆游《示儿》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上句。 2.成语。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 3.原产地中海沿岸的一种常见蔬菜。也称绿花菜、花椰菜。 4.红楼梦主要故事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5.
《示儿》一诗,凝聚诗人一生的报国深情,字里行间捧出了他“尚思为国戌轮台”的一片丹心。读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人心碎欲裂,不愧为千古绝唱。一、以情摹声,悲中见“僵卧孤村不自衰”的爱国衷肠。洗雪国耻,“还我河山”是诗人一生的热望。诗人在僵卧孤村草堂,面对儿孙们时、吐出积心胸的悲愤呼唤:北定中原不忘!家祭告慰不忘!克承翁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主题:我们深爱这片土地学习情境中华大地历经沧桑,一代代仁人志士用热血守护民族梦想,“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和“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至今回响在我们耳旁。在炙热的文字中,了解华夏大地历经的浩劫,读懂为中华崛起坚守奋斗的故事,畅想二十年后的自己,更加深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7.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篇《示儿》。诗句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有关资料解释为: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但对“九州”一词具体指哪些地方没有详尽的解释,笔者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查到了“九州”的具体含义:大禹治水时将露出水面的陆地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叫九州。夏朝时,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到了西周,又加入了幽州与并州,却少了徐州和梁州,还称为九州。由此看来,九州指的…  相似文献   

8.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卜算子·咏梅>. 2."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意思是﹎﹎."我乃李天王三太子哪吒"与"家祭无忘告乃翁"两个"乃"的意思分别为﹎﹎﹎﹎.  相似文献   

9.
<正>从一开始,张扬同学就和我的语文学习常规很不合拍。那邋遢破旧的作业本,那随心所欲的习惯,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完全和我的语文学习标准不协调。讲解课文时,他的插科打诨比我的延伸拓展还要多。谈到陆游的爱国诗歌时,他会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念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唤来了自己的儿子。他要吩咐些什么呢?是遗产的分配,还是死后丧事的安排?都不是。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吟出了这样的诗句:“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与死,对于这份至死不渝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1.
一、古诗词 ,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1 .通过学习古诗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 ,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 ,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 ,在我们熟知的唐宋诗人中 ,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 ;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 ;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 ,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生活在南宋的诗人陆游 ,始终如一地抱着对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失地的信念 ,在他 86岁临终前 ,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 2 …  相似文献   

12.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也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古往今来,不少人借助诗歌这一特殊方式教育子女,留下了许多佳话。南宋爱国诗人陆游,85岁高龄时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殷殷嘱托儿子要继承父志,为实现国家统一而竭尽全  相似文献   

13.
翻阅"教学日记",发现我在教《示儿》一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祭",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祭"写成  相似文献   

14.
牢记与淡忘     
历史风尘仆仆走来,牢记和淡忘清晰地留下一路印记。淡忘生死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淡忘名利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安然;牢记家国可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殷嘱托;牢记天下可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难释重负。牢记与淡忘,刻下一个个粉墨人物的亮相与退场,留住一片片生活真实的剪影。坦然一想,生活就是一段经霜的历程,牢记和淡忘恰如一对孪生的姐妹。有人记住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严寒与寂寞;有人记住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辽远…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2,(Z4)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临终前,写下绝命诗作,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这些诗慷慨激昂,充满感召力,令人荡气回肠。 南宋诗人陆游,年轻时参加过抗金斗争。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沉郁而豪  相似文献   

16.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悔报国心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临终前,情绪非常低落.旁边的人安慰他:"你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人."萨特说:"我知道我的影响,可是和死亡相比,它实在不足一提."作为一名哲学的外行,我很难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不过我想,如果萨特也读过陆游的这首临终绝笔《示儿》,一定会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后周敦颐配享孔庙,对其祭祀早已超越了家祭的范畴,具有中国传统“诞节”礼制的意义。但是周敦颐出生日期阙载,学术界关注不多,生卒年月也存多种说法。因此,分析《濂溪志》文献沿革,依据历代《年谱》《族谱》《濂溪志》,考订周敦颐出生日期,对明确周敦颐的生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18日昨天,学习“一的认识”,我说: ”小朋友,谁能用‘一’说一句话呀?”“我有一张嘴巴。”“我有一双手。”“我有一个鼻子。”同学们说得不亦乐乎。忽然,我看到角落里小强举起了手,我忙点他的名。小强站起来嘟哝了一句什么,我没听清。我用异常亲切的语气鼓励他:“小强,请胆子大一点,大声地说给大家听,好吗?”  相似文献   

19.
<正>爱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脉络,如同一首无声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沉寂。无论在何时何地,爱国的声音永远不会消逝,它在我们心中回响,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爱国的诗句比比皆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对国家动荡时的沉痛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渴盼国家早日统一的殷殷嘱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铮铮誓言……无数激人奋进的诗句,谱写出古代仁人志士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20.
毛荣富 《新读写》2013,(10):36-38
一 写作是表现自我的,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