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萍 《现代语文》2011,(6):157-158
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有5个省份考到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学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  相似文献   

2.
隐喻与提喻是英语修辞格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分这两种修辞格通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有时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认知的层面来比较二者,为着二者的区分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教书二十年,总有学生问:老师,衬托与烘托如何区分?老师,反衬和对比怎样辨别?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烘托与对比是十分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运用广泛,特别是在诗词中。正衬与烘托、反衬与对比,不仅学生容易混淆,就是不少复习资料也是如此。《辞海》对烘托的解释:①国画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正>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象征传统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隐喻文化,《周易》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它奠定了隐喻象征这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基础,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立象以尽意”的审美传统,发明了中国传统艺术“仰观俯察”的创造法则。然而,尽管象征在本质上是隐喻,但却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其与隐喻并不完全等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意象在文本中出现次数的多少,一个意象是否具有清晰的主题意义,隐喻或象征所涉及的两类事物在性质上的不同等标准对二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衬托、对比和烘托这三类表现手法常常会被混淆。如何准确辨析呢?现试析如下:一、衬托与对比相同点: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提喻是英语修辞格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分这两种修辞格通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有时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认知的层面来比较二者,为着二者的区分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烘托与衬托     
烘托与衬托是两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点。下面先谈各自的特点,后谈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周岳 《现代语文》2007,(4):22-25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即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主要以《风景谈》为例,对这四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这个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明确地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国家的对立物,这一区分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一区分上,而是站在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继续深化了市民社会的内涵。虽然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有着一个启发的意义,但二者出发的立足点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的。在现实意义层面上,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则更大。  相似文献   

11.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对比,作为一种美学原则、一种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对比分析法,就是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以文本呈现的方式找出对比点,并且分析其内在差异,以达到帮助读者深层次解读文本的目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礼》灾荒思想包含了减灾思想与救荒思想两个方面,以往学者不作区分,二者的区分对中国早期的灾荒思想水平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记叙性文本占比非常大,约占91.8%。在记叙性文本里,作者经常使用伏笔和铺垫两种表现手法,用于处理主要情节,使文章节奏紧凑、前后呼应,读起来有悬念但又合乎情理,不会产生突兀怀疑的感觉。这两种表现手法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一定区别,且在记叙性文本中经常被作者交叉使用。受到认知水平和已有阅读经验的制约,小学生很难从文字表面来理解和领悟这两种表现手法,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联系、在重点细读中领悟作用、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区别。  相似文献   

15.
写作文,要使文章精彩、富有表现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必须用一些表现手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写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正反对比、正侧面烘托、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平中见奇、悬念伏笔、首尾呼应、铺垫衬托、一线穿珠、明暗结合等。下面,谈谈我们在写作时常用的几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高考诗歌鉴赏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查点就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难点。表达技巧又分好几类,而衬托只是其中一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经常考到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准确地掌握好衬托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对广大考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张竹坡首次将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而大量地运用于对《金瓶梅》的评点实践。然而,张竹坡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理解的内涵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内涵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竹坡评点的解读来考察这一术语的古今差别,并浅略地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课文插图资源是一种形象化的课程资源,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辅助衬托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插图资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想象等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补助动词"■"和"■"语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其含义及应用。因为这两个词不仅含义难理解,二者的辨析也是一个难题。基于此,从补助动词"■"和"■"的体意义和情态意义两方面出发对其含义进行研究,然后对"■"和"■"的意义差异进行对比,以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二者的含义,理解二者的差异,在学习和运用中避免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20.
艺术衬托原系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进行捈染,如烘云托月,使其明显、突出。这种技法运用于文学创作上则是指从侧面着意描绘与烘托,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互相映照下,更加生动、鲜明。艺术衬托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由于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是互为衬托着而存在的,作为真实地反映生活与斗争的文学艺术,也就必然地要在衬托中加以表现,不能孤立地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