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正 《四川教育》2009,(1):15-15
“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是为上计。做教师的人,能懂点儿兵法的奥妙,对自己的治班,尤其对妥善解决班级中的突发事件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就是“大荒漠”的意思。在不同版本的地理书里,对它最多的描述就是:“最大的沙漠”“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沙漠”……  相似文献   

3.
任何写作都是一定语境下的写作。问题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语境是否化作了作者内在的血肉,是否成为作者自己的呼吸。“撒哈拉”,因为台湾女作家三毛成为一种流浪的象征和爱情的见证,她既意味着苦难,更意味着坚守如一。我不能肯定,年轻的凌一定是在这种语境的暗示下写出这首《撒哈拉的故事》的,但她长期的“流  相似文献   

4.
开学第一天,我便遇见了她,不过,只是擦肩而过,浮光掠影.她走过,马尾辫梢有一缕茉莉花香,沁入心间.奇迹般的,我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下午一起迟到的我与她,自然地坐在了一起.我对她微笑,一个温暖的表情,换来的却是冰霜般的面孔.真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喜欢用茉莉花香洗发露的女孩,为什么与茉莉花亲近他人的品格如此不符.越是奇怪,越是想要了解,越是想要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撒哈拉,广袤无垠,散发出炙热的光。光通过蓝天,折射到了北极川,冰川一点点融化,抬起头,向着撒哈拉的世界,前行……——题记开学第一天,我便遇见了她,不过,只是擦肩而过,浮光掠影。她走过时,有一缕茉莉花香,沁入心间。奇迹般的,我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下午一起迟到的我与她,自然坐在了一起。我对她微笑,一个温暖的表情,换来的却是冰霜般的面孔。真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喜欢用茉莉花香洗发露的女孩,为什么与茉莉花的品格如此不符。越是奇怪,越是想要了解,越是想要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6.
小四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的青春却被我挥霍得所剩无几。其实,我也有我的“撒哈拉”,可是,却再也找不到前进的道路,因为有些路是这个社会所容不下的,所以我只有逃得远远的。可宿命却说,你在劫难逃。  相似文献   

7.
小四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的青春却被我挥霍得所剩无几.其实,我也有我的"撒哈拉",可是,却再也找不到前进的道路,因为有些路是这个社会所容不下的,所以我只有逃得远远的.可宿命却说,你在劫难逃.  相似文献   

8.
“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讲解清楚,我制作了几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结合启发式教学,较果较好。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炎热多雨”。讲解这一特点从气温和降水分布入手,结合风向,学生容易理解。组织教学之后,我提问学生:“研究一个地区的气候,要从什么地方入手?”学生回答:“要从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入手。”我在银幕上映出第一张基础片——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通过读图使学生答出:“赤道穿过本区中部,南回归线穿过本区  相似文献   

9.
10.
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教师数量短缺且质量不高给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提出巨大挑战。为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该地区组织实施了一项为期十年针对小学教师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师资培训计划(TTISSA),致力于提高该地区小学教师地位与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改革师资管理的行政体制,开发适切的教师教育政策,提升教师专业的质量标准并确保其专业发展的连贯性。该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计划的总经费不足、组织效率低下、政策本土化程度低以及各国教师教育经费极度缺乏等。  相似文献   

11.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曾经梦想过的,也让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题记旅游是重要的休闲方式,人们在选择目的地时往往会选择名胜古迹。令人费解的是三毛居然选择了撒哈拉,那个颇有名气却很少有人问津的地方。我想,三毛的撒哈拉之行决非一种休闲之旅,而是一次精神的流浪。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物质文明,而人们的精神空间正遭受着污染与侵蚀。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三毛为什么选择撒哈拉了。三毛是明智的,她以行动实践了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追求,同时也似乎在提醒人们守住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有人曾发问:“现在为何幸福越多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孤寂的大沙漠让她心驰神往,于是她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她,就是三毛。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1)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相似文献   

16.
回想大学新生入学军训的日子,可谓是我的“磨难”月。  相似文献   

17.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没有虚度年华?”“考大学是为什么?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80年代的中学生,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要他们思考,要他们回答,要他们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8.
李一凡 《新读写》2010,(9):47-47
当读到她的《稻草人手记》时,我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古灵精怪的东方女子,她的名字叫三毛。当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喜欢疯玩和吵闹时,三毛的文字却能使我安静下来,来自撤哈拉的温暖阳光透过黑与白的纸页,穿过光与影的间隙,静静地洒满我的心房。  相似文献   

19.
我的撒哈拉     
每次想起三毛的沙漠之行,总会从心底涌起一股羡慕.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杂,到浊浪黄沙中去接受自然的洗礼,感受造物的神奇,寻找人生的真实,这是怎样的一种睿智呀?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女孩、一袭长裙、一头长发、一条长纱巾,就这样坦然地面对着漫天的飞沙,自信、从容,并以此为乐.  相似文献   

20.
撒哈拉漫想     
王悠 《同学少年》2009,(8):31-31
愿你破壳,愿你成长,愿你在漫天黄沙中寻觅到自己飞舞的身影。——题记夜来,风起,沙舞,月歌。撒哈拉的月已朗朗在天,它一直注视着我。偶尔几丝云翳飘浮在它的面前,它才眨眨眼,而我就那么一直向它走去,没有同伴在身旁,未免显得凄清冷落,还好,月光帮我照亮了孤寂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