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杨英 《陕西教育》2006,(10):41-41
一、创设民主和谐情境,激发学生肯想的情感   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已见,也可以站起来补充其他人的回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和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方法.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哪个方法计算最简便.整个过程教师只在“导”、“放”、“收”方面运用,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习得,融入切合学生实际的探求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头脑和手脚,自主探索、发现、总结数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艳辉 《云南教育》2007,(10S):31-3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什么是“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又难以回答。教学本文时,我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的实际概念,然后过渡到理解。“白云、小鸟、小鱼、种子”的“家”的抽象概念,从而发现事物间具有互通的规律。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虽能较好地听懂化学基础知识,但用其解释说明一些化学问题时却显得说不清、道不明,表述时“词”不达意、从平常的作业和阅卷中也发现,一些分析说明题和实验题得分率很低。这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对问题作出准确、精练的回答。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上很少让学生完整地分析和回答问题,怕学生说不清耽误教学时间,对学生表达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不能及时纠正。知识的掌握重在应用,在平时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5.
一、顾全大局,难易适度。提问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 能,并非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凑热闹。因此,设计提问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难易要适度。答题率一般应控制在30—80%,使大多数人通过努力都能回答,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信心。 二、考虑个体,因人而问。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  相似文献   

6.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发现问題和解决问题。讨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适时地提出恰当的问题,设计讨论题,让学生举手发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再让发言的学生讲清自己这样回答的理由,互相争论,通过争论,让全班学生对问題都得到比较完整的认识。例如,一教师教“分数的意义”时,要学生  相似文献   

7.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已设计教案,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要思考就必须有思考的对象、思考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出于好奇心,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  相似文献   

8.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9.
语文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才能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对于这些必须清楚而我们却思考得很少、领悟得不透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极好的回答。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通篇蕴涵了这样的思想;一是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了“语文”这个本体;二是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凸显了“学生”这个主体。对此,我们可以从“课标”中出现的几个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贲友林 《江西教育》2012,(17):16-19
教学设计,以谁为中心?当下提出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作出的回答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然而,走进课堂,审视实践,不难发现,口头作答与行动表达却不一致,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较多的还  相似文献   

11.
一、模糊性备课原则设计多种教学过程,给人以不清晰的感觉,但这个“模糊”性备课,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实际,有的放矢,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二、灵活性教学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应对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三、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努力发展其个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提问、讨论、解题,学会知识技能,真正达到“我要学”、“我会学”的境界。四、学生参与性原则大胆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疑,自主释疑,发挥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胆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人“独白”,学生自始至终当“听众”,不发问,不插话。课堂提问,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单凭这一方式,造成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史资质疑。我在历史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模式,允许学生举手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或者专门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发问。经过鼓励和启发,学生大多能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13.
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生理卫生》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新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三主”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三主”教学即“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主回答———学生自主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力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从根本上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如在教《骨的成分》一课时,我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自己回答。一位学生提出如果被鱼刺卡住咽喉时该怎么办,同学们纷纷对此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设计,以谁为中心?当下提出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作出的回答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然而,走进课堂,审视实践,不难发现,口头作答与行动表达却不一致,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较多的还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提问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问是问出来的。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同学能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的浓烈"熏陶"的结果。目前,不少教师的备课依然重在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不是如何设计充满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不会提问的现象得以延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化学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发现法”教学刍议黄亚萍“发现法”是一种探索教学法。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课文,使其掌握课文段落层次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摸索规律的能力。近几年来,我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堂上引导...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培养学生乐学、善思、会读的品质,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一、突破重点,避繁就简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往往是中心所在,或是“积累和运用”的重点之一。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课文时,如能引导启发学生,于重点处找问题,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  相似文献   

18.
兴趣对诱发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探讨。1.引言激趣所谓引言,就是教师一堂课的“开场白”。如果教师通过“开场白”巧妙地提问或引出妙趣横生的话题,能集中学生的思想,使其充分进入角色。如在教学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可这样设计“开场白”:“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让同学们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最简分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兴致勃勃说出一些最简分数,教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中,教学时,教师设计和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引入方案:在一个班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掷硬币试验,并让学生统计试验结果,结果学生讨论热烈,十五分钟后就引入了概率的概念;在另一个班讲课时,教师没有安排掷硬币试验,而是直接引入概率的概念,五分钟后让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一样能回答统计试验结果.学从疑得,知从问出.  相似文献   

20.
孙鸿雁 《现代教学》2009,(11):71-71
进行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首先需要发现学生们所面对的问题,然后才能以此来寻找途径解决问题。我在应用“按按按”互动反馈系统中发现它是一个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的良好媒介,因为通过这个系统,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的过程并且能留下学习的记录,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并作出应对,从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