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英美人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差异是很大的.在我们看来很随便地问一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住址、工作等问题,是关心对方的体现,英美人则不同,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一不问年龄西方人有一种希望自己永远年轻的心理,往往对自己的年龄严守秘密,西方妇女更是如此.冒昧打听对方的年龄,会引起对方不快一二不问婚姻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隐私,而他们又非常注意保护隐私权.询问他人婚姻是不礼貌的.三不问收入西方人将此视为个人脸面.认为收入与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有关‘不仅收入不宜谈论,其他诸如住宅档次,服饰品牌之类能体现个人…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管理既包括规范管理又包括人性管理,学生管理亦然。对中小学生而言,人性管理更显重要。有调研表明,目前有19.17%的中小学生患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已成为当前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小学实施合适有效的人性管理不仅迫切而且意义深远。一、不要只管人,不育心学校管理属于学校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目标理应由学校的总目标或育人目标决定。多年来,学生为“金榜题名”而寒窗苦读,学校为对付考官们那几道刁钻的试题而舍弃一切,甚或铤而走险。学生管理自然也目标明确,即一切为了考试,为了…  相似文献   

3.
“切”是切实、务必的意思。组成一个词,“切记”指牢牢记住,如“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千万不要惊慌”。 “切忌”指切实避免或防止。上面的句子也可改为“遇到意外切记要冷静,切忌惊慌”。  相似文献   

4.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输了,输得很惨。 我输给了刘航,输在了值日班长的竞选上。  相似文献   

6.
不贪酒:老年人长期贪杯饮酒,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导致肝硬化。不贪肉:老年人的膳食中脂肪过多,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交往“六不问”年龄西方人大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讳莫如深,妇女更是如此。她们过了二十四岁之后就再也不会告诉他人自己的年龄了。婚姻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隐私,向他人询问是不礼貌的。若是向异性打听婚否,则有对对方关心过甚之嫌...  相似文献   

8.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批评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问兴致”。本文从“兴致”的内蕴、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多中坚的有关论说及创作实际出发,进行辨说。作者的结论是:“有兴致,确实是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可惜,人们至今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大抵出于对它尚不甚理解。首先,压根怀疑它的存在:封建时代居然“取士不问家世”,岂非咄咄怪事?它的阶级实质当作何解释?退一步说,即令确信有其原则,问题照样一连串:要把原则变为现实,障碍理应不少,怎么可能排除?它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又能够收到多少效果?这些,正是本文试图一一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家教指南》2007,(12):32-33
1.不宜喝酒。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生的细胞占优势.如果染上了喝酒的习惯,正在分裂的细胞就会因受酒精的侵害而种下病变的祸根。据报道。凡自幼喝酒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的发病率。经常喝酒的儿童还会患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审题是解答物理题的第一步,这一步走错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对题目的分析要细思明辨,抓住要旨,切不可马虎从事,掉以轻心.抠住“题眼”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是如果学生们在学习中缺少质疑精神,将来就很难谈得上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是正常的,以物理为例,那些凝聚着科学家们多年智慧的知识,比如“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让学生在一两节课内接受并明白难度是很大的。他们应该会有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3.
周慧 《班主任》2020,(5):46-47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QQ等现代通讯方式让家校沟通更便捷、更及时,但毋庸置疑,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家访,仍然是老师了解学生、了解家庭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那么,在家访过程中,老师应该如何与家长交流,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最好不要说呢?笔者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出家访的"十问十不问",供大家参考。1.问学习兴趣,不问学习程度第一次家访,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这样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在今后的教育中对其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工作在360行的劳动者,难免遭遇形形色色的特殊意外伤害。由于伤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些特别伤害造成的工伤认定难免出现分歧与争议。而下面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意外伤害如何特殊,法律同样是鞭长可及!  相似文献   

15.
不问     
《初中生》2016,(25)
  相似文献   

16.
王桂萍 《成才之路》2009,(29):72-72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班上有部分学生不会也不问的问题,教师急躁,越是要求学生问,学生越是闷声不语。长时间以来,学生还是老样子,毫无改观,教师毫无办法。听之任之,无形中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学生不会也不问,不问更不会。在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简单总结出学生不问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包括老师)。二是不会的太多,不知道怎么问,不知道从何开口,开口怕问题太幼稚,遭人笑话。三是老师太严肃,怕老师生气、发火。不敢问。四是认为同学之间能够解决。能和同学讨论解决的,尽量不去麻烦老师。五是位置不方便,坐在里排。  相似文献   

17.
一、火烧“杨四菩萨”《建设报》1950年版——冯序鹏菩萨要有灵,它自家“禾里”会烧咯去?故事是1950年湘阴县第一区长岳乡乐群村,有一个古庙,庙里的“杨四菩萨”一向是被人认为神通最大的,附近的人不管是病了,或是结婚卜吉都要到那庙里问问卦的。解放后,仍有不少群众,还是很相信的。这次,在50年10月15日,村里农民杨交山的儿子病了,他很诚意的请了四个小伙子,用一张红漆轿子,抬起“杨四菩萨”到家诊儿子的病,一连几天杨交山总是在“杨四菩萨”前面八叩九拜的哀告,勅茶水、发神药,吃了还是冒(没)一点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不问小孩     
我一个朋友本来是坚决不要结婚、结了婚又坚决不要小孩的人。结果他在40岁时当上了父亲。孩子尚在老婆肚子里。他就有无数的感想涌上心头。9月1日看到学龄儿童背着书包参加开学典礼。就想到自己的孩子将来上学是否报得上名;孩子不肯吸妈妈的奶而喜欢吮相对轻松的奶瓶。就想到人天生懒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的时间。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总是忽略了身边的幸福。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  相似文献   

20.
能否不问     
常常看现场采访的电视节目。常常看到因种种原因与父母离散了的孩子被采访。常常感到采访人的残忍。那次是在儿童福利院,采访者将话筒对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妈妈?”“我爸爸死了。”女孩显然是不愿提及妈妈。“那你想妈妈吗?”“我妈妈不要我了。”两次都不作正面回答,那意思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经非常难过,该放过她了吧,可采访者仍穷追不舍:“那你想不想妈妈呢?”女孩的泪水终于直落,她无法出声,只点了点头。也许采访者就要这样的“剧情”,以达到他制做节目的效果,可他实在太自私也太无理了。试想如若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