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2.
刘邦和项羽     
第五章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实际上是“刘项之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项相争的主要阶段,它标志着“刘项之争”已被推进到高峰。楚汉战争是以项羽为代表的大地主政治军事集团与刘邦为代表的中小地主政治军事集团,为了窃取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争权天下”(1),攫夺社会统治权等一系列矛盾逐步激化而必然采取的最后手段。楚汉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最后一幕已经结束,意味着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反封建的进步的农民战争,演变为地主阶  相似文献   

3.
胡翰 《中文自修》2005,(2):29-29
秦始皇坐上皇帝宝座,从此开始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他残暴地欺压百姓,强迫老百姓修长城,建宫殿,服兵役,还设立了残酷的法律和沉重的赋税。  相似文献   

4.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项羽在势穷之时,在末路之际,他人性中的善良仁厚、重情重义等美好的一面熠熠生辉、照耀千古,所以尽管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但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英雄。刘邦尽管最后获得了胜利,但他势穷之时暴露出的残忍狠毒、无情无义等本性,让人鄙弃不屑甚至唾弃,因而难以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7.
结合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从刘邦项羽二人在政治道路、谋势谋子、民心士气、品德修养和都城选址五个方面的区别考察刘项二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及其阶级基础,对楚汉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阶级分析和科学评价,从而得出结论:代表人民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秦朝末年 ,陈胜、刘邦、项羽三支反秦势力构成了推翻秦王朝的主力。但他们各自的出身、社会地位不同 ,决定了他们反秦的出发点各异 ,形成了各自的反秦思想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都读过,对于其中项羽与刘邦在各种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性情,大家的评论肯定也是众说纷纭。这里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首先,项羽是一个武者,刘邦则是一个政客。《鸿门宴》中他们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职业特性。正因如此,我对两人的所做所为不持褒贬。鸿门宴之前,曹无伤与范增只是稍说刘邦要反,项羽便勃然大怒,说要斩刘邦。这和后面他毫无心机地便说出告密者为曹,都反映出项羽为武者的直爽,鲁莽。项羽在战场上是武中霸者,自视无敌,有仗打便身先士卒,不管敌人多少,都能带兵凭借傲气与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分析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而我却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正是他智仁义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分析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而我却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正是他智仁义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以前讲《鸿门宴》时都是采用习惯的说法:项羽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的“妇人女子之仁”。果真如此吗?近细细味之,我以为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知情退怒,二是重义知时。先看知情退怒。我们知道,促使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直接导火索是曹无伤的谎报军情:“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一突来的谎报,于自恃功大、骄横自大、欲成霸业的项羽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故尔,不假思索,项羽便作出了“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汉高祖刘邦,开始只不过是沛县东的泗水亭长,相当于一个小乡镇的头。同乡萧何倒比他官阶大点,是县里监管犯人的官员。刘邦好说大话、瞧不起县官,但萧何却常常袒护着刘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秋天,陈胜、吴广在邻近的沛郡蕲县(今安徽宿县)首先起义反秦,刘邦也在萧何、曹参的支持下,杀了沛县令,纠集几百人响应起义,自封为沛公。参加刘邦队伍的本县人中,有卖狗肉的樊哙,后来成了很勇猛的将军,被封为舞阳侯;有车夫夏侯婴,后来被封为滕公;有丧葬吹鼓手周勃,后来当上了汉朝丞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总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项羽与刘邦》这一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中,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表现出了卓越的历史见识。秦始皇及秦代政治往往被历代史学著作冠上了"暴虐"的名号。司马辽太郎并不赞同这一过于简单的评价,开始从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秦代的兴亡史。秦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春秋战国与汉代两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政治观念交织纠缠着,激进的社会改革在调动社会潜能的同时,也促生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最终瓦解了大秦帝国。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一文,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间得失更是令后人咋舌不已。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本课通过网络探究,可以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的了解,使其能深入理解他们的英雄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