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语颜色词语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用于人物服饰的颜色词语种类多、范围广、出现频率高,充分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潮流和社会文化,极具特色。研究发现,《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共使用颜色词38条,涉及"红、黄、绿、蓝、紫、黑、白"7个颜色范畴,共出现119次。本文分别从服饰颜色词语的出现频率、构词方式和修饰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以期为明清时代汉语颜色词语的历史研究和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古代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人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古代服饰根据颜色、材料或质地等特征,显示了不同着装的尊卑贵贱和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代服饰文化更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的《释名·释衣服》较细致地描述了汉代服饰类词语,是研究我国上古服饰文化进程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其中服饰类词语进行归类,并依据实际情况考证名物称谓,以期揭示汉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服饰拾趣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灿若星辰,我国的古代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被人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古代服饰根据颜色、材料或质地等特征,显示了不同着装的尊卑贵贱和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现撷取一部分,以飨读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苏磊鑫 《文教资料》2010,(10):47-48
本文从《红楼梦》服饰词语细节入手,试图从语言学角度辨析“撒花”、“洒花”的意义,为更好、更全面地研究《红楼梦》作出努力。本文研究难点在于由于古今差异.今人对过去的服饰物品详细情况知之甚少.很多制作工艺、服饰花纹图案已经不再流传,且很多类属、材质已经不再为今人所熟知,为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陕北方言与陕北生活习俗关系密切。陕北独特的生活习俗孕育了个性色彩十分明显的陕北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折射出了陕北人在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方面独有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9.
陈锦华 《海外英语》2022,(5):17-18+24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在语义成分层次分析单词含义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区分单词的含义,并可应用于翻译过程中。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对《红楼梦》第三章中有关服饰的词语进行分析,拆分服饰相关汉字的语义成分及其英文等同词,通过分析与比较,确定更准确的英语等同词汇,以便更好地体现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彝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彝族服饰的“族徽”功能、社会交往中的非言语功能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彝族服饰与彝族民间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彝族服饰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2,(17):173-175
The expressions are the mirrors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and usually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bring them quite surprising associations.So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languages.With animal expressions as target,the paper analyz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expressions involving anima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atively by a number of examples.This may help people gain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er insight into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two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在交际口语中,委婉用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东西方人对委婉的表达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英汉交际中不同情境下委婉表达方式的列举来说明在英汉口译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委婉表达的使用和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浓缩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从Fernando提出的习语的描述世界、表达内心和言语交际功能角度出发,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传承功能。指出使习语背后的文化通过翻译在另一文化中得到理解和传承,使其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在另一种语言里重现才是翻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英语、汉语是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产物,因而在语言中必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反映各自文化特征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确切的对等词,从而形成语义空缺,这些空白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将从四种空缺类型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状况。  相似文献   

15.
英汉委婉语的不同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实际上是一种替代,即人们用比较婉转、文雅的话语来表达所忌讳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事物。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语言中有关年老、死亡、贫穷、职业等不同领域的委婉语可以看出,虽然委婉语是各种语言的普遍现象,但由于中西方的社会习俗、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到委婉语的使用及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委婉语忠实地反映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英汉习语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和“活化石”,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性的部分。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英汉习语在表达和内涵上也呈现出同质性和异质性。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分析对克服语言、文化的负迁移,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而对构建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字式略语是指把相同的结构成分或语义成分提取出来,冠以数字而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翻译这些汉语数字式略语时,往往需要进行"镶补",即在翻译时补充一些读者不懂的文化背景,或做一些解释性的翻译,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原文.在英译过程中进行"镶补"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陈彩珍 《海外英语》2014,(13):114-115
When translating the titles of films,translators are faced with not only different meaning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but also various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 titles.Therefore,translators should tak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ed titles close to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source culture.Such cultural differences as religious dissimilaritie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or idioms)are major concerns when translating film titles.  相似文献   

19.
英汉两种语言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推本溯源,这正是不同民族不同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思维侧重不同,思维方向也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我们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和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它存在于词汇、句法、篇章、文化及修辞等方面。主要从大学英语翻译和写作两个环节阐述了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并简要提出一些了纠正中式英语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