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特点以及传统文学批评中两种相互冲突的人物观 ,指出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研究对语篇中人物的理解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简单回顾了语篇理解和文学语篇理解的研究成果 ,从而展示出Culpeper人物理解模型形成的理论背景 ;重点介绍了Culpeper人物理解模型的五大组成部分 ,即背景知识、情景模式、文本基体现、表层体现和控制系统 ,并主要通过图式理论系统阐释读者对语篇中人物的认知过程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模型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心智层面的文体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理想读者和隐含读者之间的差异,译文和原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在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会有所体现,进而导致译文的人物塑造发生认知上的偏离。运用认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这种语言现象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小说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相同点,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作家、读者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和审美特质的不同追求,导致中西方小说在人物塑造方法上又有所区别。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反讽是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最显著的特征。言语反讽即反语主要体现在诙谐的人物对话中,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反语,突出了反语在塑造扁平人物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认知叙事学作为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延伸,致力于建构叙事阅读的普遍理论,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研究是认知叙事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三类人物认知理论,即人物思维风格的认知研究、人物思维的认知过程及综合的人物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既可用认知理论来深入研究人物的思维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叙事交流的效果,也可以用认知理论来研究读者对人物及其思维的认知过程.前一种方法是对修辞叙事理论的丰富,后一种方法则是认知诗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反讽是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最显著的特征。言语反讽即反语主要体现在诙谐的人物对话中,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言语反讽,突出了反语在塑造圆形人物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凡中外优秀的戏剧大师,皆遵循内向化的戏剧美学观,正面直接表现人对外部世界感知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让戏剧创作成为对人进行精神分析的艺术手段。在我国话剧史上,曹禺是最早将内向化性格观念付诸于创作实践的先行者之一。他极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追魂摄魄,探幽发微,对笔下人物进行精密独到的心理分析,揭示其心灵奥秘;尤擅长采用二元矛盾对立的思想形式,遵循矛盾对立的美学原则,运用艺术对照,使人物性格冲突戏剧化,表现不同状态下人的深层性格中的矛盾运动,让人物言与行、里与表、情感与理智、道德与贪欲、意识与潜意识、本我与超我等矛盾冲突得以艺术显现。在对照映衬中揭示人物性格复杂丰富的内在底蕴,这是曹禺戏剧人物塑造成功的奥秘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君 《文教资料》2007,(9):57-59
人物塑造理论是张竹坡小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提出“典型”这一重要范畴,并以此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标准;二,以“入世”、“幻造”、“情理”为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三,提出了“抗衡”、“犯而不犯”、“白描”等多种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这些构成了张竹坡人物塑造的理论系统,张竹坡的人物塑造理论不但推动了古代小说人物论的发展,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塑造人物性格是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要手段。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优劣与否取决于创作手法的运用。《创业史》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成功地运用了对照理论,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人物,形成了系列人物的对照系统,为我们呈现了一群真实、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这在十七年小说创造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人物类型理论。认为中国古代人物类型典型的美学特征有三:一是在形神统一的基础上相对地重视人物的类型化,忽视人物的个性特征;二是追求经验性的普遍性、类型性,而不是本质规律的普遍性;三是追求古典式的和谐整一,相对地忽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