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文基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创立于1911年,名清华学堂。1925年成立大学部,随之改名清华大学,其中有三部: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研究院讲师(即导师)。研究院存在的时间不长,1929年停办,但其影响深远,探讨清华的人文传统,不能不从国学研究院开始。  相似文献   

2.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3.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举行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早在1925年,年仅33岁的赵元任先生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被聘为清华学校哲学系教授和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亲自培养了一批优秀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6.
肖勇 《华夏文化》2013,(4):63-64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作了《西安的历史与文化》主题讲座。此次学术论坛以双方在读的博士生为主体,采取博士生独立主持、专题发言与深入讨论的方式进行。两校的13位博士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7.
编后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同为研究院导师,但就学术渊源和彼此之私谊而言,王、陈的关系最为亲近。所以王自沉昆明湖,陈既有挽诗,又有挽词,以“风义生平师友间”概括两人的关系。今年是王国维诞生120周年、逝世7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人物,本期特开辟“王国维与陈寅恪”专栏,刊载有关文章三篇。  相似文献   

8.
刘梦溪 《寻根》2009,(3):4-6
我近来对国学和相邻概念所作之辨析,不是表示我反对国学,或者不要国学,而是主张国学无须太热。20年前的1988年12月15日,我在《中国文化》创刊词里写道:“与学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声不同,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如果世界同时也能够走向中国,则是我们的私心所愿,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国学”?从历史来看,我国西周时期由政府来办学,没有“私学”;“学在官府”,称为“国学”。直到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当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科学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学问,称之为“中学”或“国学”。1925至1929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仍然是这个意思: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简称。当前“国学热”表现在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  相似文献   

10.
姜慶剛 《中国文化》2012,(1):163-169
吴其昌(1904-1944),历史学家,字子馨,浙江海宁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唐文治等,毕业后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导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其治学范围广泛,对于训诂、音韵、校勘等均深有造诣。著有《殷虚书契解诂》、《金文历朔疏证》、《金文氏族疏证》、《金文世族谱》、《宋元明清学术史》、《朱子著述考》等。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2013,(2):I0001-I0001
在中国嘉德2012年的秋季拍卖会上,著名画家陈丹青的油画《国学研究院》以2070万元成交。《国学研究院》附有1件油画稿及16件素描稿,以1200万元起拍,最终以1800万元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为2070万元。  相似文献   

12.
李懿 《中华文化论坛》2015,(2):73-80,192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早年受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王国维,从此走上古文字学研究之路,60余年辛勤致力于此,取得卓越成绩。徐中舒理性地评价《说文解字》及其注著的得失,在"破许疑段"问题上提出大胆的看法,诠解和纰缪传统"六书说"的概念和来源。他主张在客观历史语境下动态考查古文字的形、音、义,同时视古文字为史料来补正和考索古史,借助古文字探索古代社会的真相。此试就徐中舒古文字研究的一些理论方法与学术实践进行归纳和评介,突出其探究古文字的理路、特色及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一代诗哲吴雨僧钟肇鹏1945年─1946年吴雨僧(宓)先生执教四川大学中文系,讲授中西比较文学。当时我是二年级学生,曾受过他的教益。时移世迁,忽忽已50年。去年清华大学召开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邀我参加,谨略述见闻,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2008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7月15-8月6日在西北大学举办,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教授。专家们就国学要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西学要义等问题举行了多场前沿学术报告,介绍国学与西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16.
国学的使命     
鲁庆中 《寻根》2009,(3):11-14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亦热极一时。有人热胀,就有人泼冷水,反对国学的人也激愤了起来,有关国学的争论此起彼伏。有学者客观地描述了国学的发展过程,揭示了国学的人文主义内涵。亦有提倡国学的学者以为国学从根本上看,是立国之学;从过程上看,是育国之学;从现实生活中看,是一国国民必学之学;从区别标准上看,是此国与他国不同之学(刘明武语),  相似文献   

17.
汪国新:国字脸,国画家,全国政协委员,尤其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国学所指不像国花、国画那样明确,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国画既是国学的重要载体,又是国学自成体系的分支。国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不仅培育君子人格学养,而且关乎国家世道人心。汪国新就是从传统诗、书、画、印入手,开始了他弘扬国学、传承文明的文化苦旅。汪国新生于长江西陵峡口,对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他来说,那条  相似文献   

18.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长,《儒藏》编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书院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0.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