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以来西方历史的规定性,而不是全球历史的规定性。但现代性目前也许变成了全球的问题,至少也变成了中国的问题。如中国19世纪以来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等等的话题的出现,讨论和实践。问题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化建设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认为:企业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化,并注意吸收外来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意识、市场意识,进行传统化与现代明,东西方化互融互补的整合创新,创建一种既具民族性、传统性,又具国际性、现代性的中国企业化。它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企业化的构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和前提。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则无所谓企业化。  相似文献   

3.
历史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与现代性的相遇是20世纪中国的原生事件,而中国现代文学即是建立于现代中国独特的想象方式基础之上的,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现状与国民心理的叙事。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解析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形态,并将其归纳为两种叙事模式,重点论述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这两种叙事模式的纠缠与疏离,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这两种叙事模式的标本特质。  相似文献   

4.
提示中国现代意识的思想资源并非只能来自于西方或主要地依赖于西方,中国现代意识的产生有赖于切实汲取民族自身的化资源,以中国自身的现实和实践为依托。章太炎先生即身体力行地作出一个极端性的思想实验——通过“复古”的途径来达到和展露其个人的现代思想意识和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肖瓦尔特把西方女性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女人气阶段、女权主义阶段和女性阶段。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注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的顺序与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不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先后历经了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相似文献   

6.
汪荣祖 《中国文化》2004,(21):104-121
导论:“现代性”(modernity)一词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在各学科用之甚广,下易界定。西方中古时代约六世纪时,始出现“现代”(modemus)这一名词,产生“现在的时间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识。现代意识必然与“古代”(antiquus)对称而意义相反,与中国的今古观,心同理同,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从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角度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合法性的论证。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具有代替宗教的精神安顿作用。  相似文献   

8.
回顾近百年的中国哲学研究史,就其研究的内容来看是中国本土的,而研究方法则深受西方的影响。虽然胡适、冯友兰以西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学案式著作,写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但同时也带来了究竟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底哲学”的两难问题。近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致引发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所以,中国哲学的研究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然仍未摆脱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中国科举制本身的起源何在?追溯科举制的起源,我们的目光落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兴太学的事件,然而,进一步的考据和推证表明,太学的兴立,不过是此前文翁兴学(约前145-前137年)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文翁兴学的结果是郡县学,郡县学是太学的文化制度基因模板,太学是科举制的发端,科举制被西方借鉴后,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也就是说,文翁兴学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最古老的东方渊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性文化传统具有三大鲜明特性:后古典而非古典;杂种而非纯种;远缘杂种而非近缘杂种。从鲁迅等对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认识可见,我们只能生存在现代远缘杂种文化中。中国现代性需要探索把远缘杂种性与后古典性结合的道路。殷海光和李泽厚的主张在承认中西有别的前提下寻求中西融汇,但却把中西截然分开再合起来,无法为中西融汇提供充足的理由。今天建设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需要打破中西、古今分别而考虑多维度融汇与建构,即器道互融、法治情润、人权民本、以义活仁、兴辞立诚、散线化乐。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强大的现代性语境影响下,王国维在综合康德、叔本华、尼采诸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以“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宗白华在综合尼采、柏格森等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本体观,他们以此对传统“意境”理论进行阐释,使其“意境”之审美内涵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促成传统“意境”理论完成了中与西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贯通。  相似文献   

12.
现代公司制度起源于西方,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近代中国在"仿行西法创设公司"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变革,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公司产生了家族企业、员工队伍同乡化与行帮化和"官利"制度等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但却符合国情的制度性变异。探析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淮桔成枳"的变异及本土特色,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企业史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今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建设,亦具有历史启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延安兵法社会及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鸿召 《东方文化》2002,(4):104-111
穿透,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话语策略,也是延安学(1937~1947)的一种存在形态。延安兵法社会出现在中国黄土地上,是近现代历史以来反抗强权,尤其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全球化现代语境的产物。于是,一方面是中国被迫坐在全球化现代性的牌局上,另一方面是中国要反抗侵略强权。那么,延安是怎样打出中国这张牌的?延安是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称作兵法社会?兵法社会与学的关系影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寻求伊甸园     
在当前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不少人仅从表面“理解”和“借鉴”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传统,使得当下的园林建设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倾向。如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还有那种弃“己”媚“人”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的做法,如草坪雕塑热,等等。其结果是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建造了很多园林,最终却未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博士)一书,可谓当代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第一专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与平行比较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遭受西方文化;中击及其中西文化融合的世纪。20世纪初,以科技、制度为先导的欧洲文化陆续进入中国,使中国传统文化濒于解体。智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动摇,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抗拒、怀疑到学习,进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撷取。在此历史环境中,西方绘画也顺利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中国本土艺术;20世纪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以油画艺术的灿烂多彩为特点的世纪。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面临双重的任务,即一方面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双重的任务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集中体现在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中。从化发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海派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沪举行,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篇章之一的海派绘画的渊源、流变、盛衰.所胎息的文化与社会语境.画家个案及海派绘画的美术史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张林初 《世界文化》2011,(10):48-52
西班牙画家、雕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一生共创作了近37000件作品,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世时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法国卢浮宫的画家。  相似文献   

19.
文艺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是去选择"复古"还是"西化",因为二者都是绝对的、片面的."民族性"首先要求彰显"自我",在全球语境中具有合法性;"现代性"则需要当代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民族性也不等于传统.现代性离不开民族性的"中和"和"致用",民族性离不开现代性的"继承"与"发扬".因此,要尽快找出"自我"和"他者"的共性和差异,在公共空间内展开对话和交流,这不仅可以确立自我存在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文艺,共同推动中国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  相似文献   

20.
<正>五四时期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历来是被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所处的特殊历史节点使其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织、论争不断的价值多元状态。新派势力坚决站在西方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学习现代西方文明成为一大潮流;旧派势力则仍延续着传统中国的学术方向,在新形势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在这一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斗争中,关于国学、国粹以及国故的种种论争也随之而起(对国粹、国学和国故这三个在二十世纪初期争论较多概念的关系问题,学界有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