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逝世于他60岁生目的那一天。60岁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小津就这样圆满而安寂的完成了他的艺术生涯,留给我们54部电影和他平淡温和的电影美学思想。他的电影很完美地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物哀、幽寂、圆融的审美趣味。特别是《东京物语》更是他的颠峰之作。  相似文献   

2.
庚寅虎年春节刚过,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日本人偶展》中国巡展的最后一站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拉开了序幕。该展系其主办单位常年举办的国际巡展,始自2009年10月,该展来到中国巡经沈阳故宫博物馆、深圳华·美术馆、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所到之处,颇获好评。  相似文献   

3.
继3年前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的见证西非强盛王朝的王室艺术的《贝宁王朝5世纪》展后,去年底至今年初,该馆又推出《阿波美王朝艺术家》展览,不失为带给观众的又一次视觉震撼。  相似文献   

4.
40岁的杉山正平是某大公司的中层职员,有一个贤惠的太太和懂事的女儿,日子看起来平静而幸福。他每天的生活流程都固定不变:早晨从家里骑脚踏车到城铁车站,乘车到公司,晚上再沿着同样的路线回到家。生活似乎就是这样在脚踏车与城铁之间、家与办公室之间无休无止地循环。杉山家最近贷款买了一栋郊区别墅,为还贷款而工作的感觉让他很不舒服。生活越发变成压力下的重复。也许,本来生活还会这样重复下去,但是某一天,杉山从车厢内看到路边的岸川舞蹈学校及其窗前一个女子的美妙身影。在窗前凝神远眺的是阿舞,她自从在国际舞蹈比赛中因意外而失落归…  相似文献   

5.
地球村里的众多发明大多源自中国人,如令西洋人倾心恋慕的屏风。中国有关屏风的记录可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周朝,但描述其具体样式的文字至汉代才出现。7世纪时,使用屏风已很普遍,成为唐代家饰与隔间装置的风尚。之后,屏风传入日本并获得长足发展。中式屏风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用于替代帷幕或墙围,因不常搬动。故多为厚重的木料结构;而和式屏风,则讲究细节品位,逐渐衍生高、矮、双扇、六扇、八扇、单组、  相似文献   

6.
忽必烈(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元朝时代,多元文化空前繁荣。5年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及策展人屈志仁向中国大  相似文献   

7.
一张严肃而专注的脸孔,一袭侍者的黑白装束,一双温柔而夹带力道的手,在冰冷僵硬中演绎化朽为神,在无知无觉中上演一丝不苟。日本人独有的礼节给予死亡一份诗意畅想,为生者绵延儿女情长。难言小林大悟是人殓师或是艺术家,他为影片融入肮脏与神圣、诙谐与凛然、天籁与死亡。昂贵的大提琴出生便面临天折,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背叛梦想十月怀胎,瞬间成为大悟用双手葬送的第一次死亡。经他双手葬送的,还有身兼生命和食物的章鱼。或者他生来为此,生就一双命定触摸死亡的手,接连遭逢生命破产不如以此为谋生之业,进入生命的新一轮旅程。  相似文献   

8.
始建于12世纪末的卢浮宫曾是法国王宫,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与文化殿堂。其悠久的历史、美轮美奂的建筑和重量级的收藏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真正使其成为世界博物馆之翘楚的,还是卢浮宫在文化记忆中的传承、传播和展示方面的卓越理念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