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14,(7):16-17
正社交网站测谎器社交网站虽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也是传播谣言的"温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正在研制一种为社交网站设置的测谎器,以甄别网络传言。该系统将会对网上的留帖进行分析,看它传播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信息来源将被分类,如来自新闻媒体、记者、专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社交网站的基本概貌和信息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以年轻用户为主,虽然目前的用户数量仍十分可观,但在网站积极面向大众的同时,对用户的粘度降低导致了活跃用户数量的缓慢减少,偏离了分众化的初始轨道,使网站功能缺乏个性特色。通过对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的分析,信息随不平等性网络结构进行区域性传播,其传播特征模拟人际传播特征,具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特点,社交网站为信息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和群体协作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社交网站被创建,使得关于个人的大量信息被收集和发布。为了能够安全地利用社交网站进行信息交流,社交网站在发布数据的同时也要对用户的个人隐私进行必要的保护,本文对社交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个人隐私保护模型,指出了社交网络在数据发布时隐私保护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严玲艳  张窈 《情报杂志》2022,(11):164-170
[研究目的]为了探究学术网络成员所处的位置、特征及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网络内知识获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帮助学术社交网站有效提升学术和社交的双重价值,推动在线学术交流有效性的提升。[研究方法]基于结构洞理论中的网络测量体系和中间人角色构建分析框架,以最常用学术社交网站ResearchGate上的用户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问卷调研,随机志愿者数据抓取、个体网络分区、中间人角色运算,以及深度访谈,获得相关的角色信息及其所处的网络位置对科研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结构洞的数量与信息控制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而数量的多寡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并未有太多差异,主要与学术身份相关;相比于讲师/博士后/博士生用户,结构洞对教授/副教授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中间人角色在学术信息交流中所产生的作用各异,其相对应的角色承担者表现出一定的匹配规律,主要与用户的教学科研需求和社交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提高社交招聘网站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意愿和习惯。【方法/过程】了解社交招聘网站的概念 和分类,在社交招聘网站信息传播过程中揭示用户信息发布和接受意愿对共享行为的积极作用。基于技术接受模 型,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选取社会身份、社交需求、经济情况、自我实现、隐私保障、身份确认和个 性化作为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经济情况、自我实现以及个性化对用户的感知可信性有显著影 响,社交需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用户感知可用性有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可信性与感知可用性对用户的信息接受 意愿和信息发布意愿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以一种快速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个体在社交网站上的大部分信息都能够立即呈现在整个网络上。然而,这种在社交上立即获得个人信息的方式必然会导致一种代价——即隐私的潜在丧失。本文主要关注社交网站上有关个人隐私的自我暴露行为。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户交互学习作为网络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对社交网站的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社交网站环境、用户特征,构建社交网站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srel8.7对该模型验证性分析,其社交网站用户偏好、社交网站功能、社交网站信息资源质量、社交网站用户的有用感知、社交网站用户人际关系以及社交网站激励机制对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常宁  刘明强  范振坤  张心淼 《情报科学》2023,(11):120-127+169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探究社交媒体热点事件舆论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各变量如何产生作用,进一步研究触发热点舆论传播的各影响因素和触发机制。【方法/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构建模型的研究逻辑,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1970个有效样本,重点分析影响热点舆论信息传播的各变量及影响过程。【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信息的隐性特征、用户的理性程度、用户对信息内容的共情心理、用户评估个体利益的获得情况、因社交关系形成的舆论环境等多个因素对触发热点舆论传播有明显影响。其中,热点舆论信息的隐性特征可引发用户的共情心理,是触发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共情心理会正向影响用户的舆论传播行为。用户的社交关系数量在一定阙值数量范围内时,社交关系数量越多,用户传播舆论信息的可能性越大。用户对热点舆论的理性判断会负向影响传播行为。当传播信息有利于社交媒体人设时,会促进用户的传播行为。【创新/局限】挖掘出触发热点舆论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过程。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扩大触发因素的研究范围,来进一步完善触发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条神秘的信息通过手机、推特和脸谱等社交网站迅速传播开来。信息内容是:"我朋友的妻子在洛杉矶地震部门工作,他们今天对所有员工说,请将你们的孩子带出学校,并储存饮用水,因为一场大地震将在24小时内来临。"这条流传甚广的信息事后被证明是个谣言,而无数洛杉矶人却为此担惊受怕了一天。  相似文献   

11.
宾宁  王鈺 《现代情报》2017,37(11):58-68
为了研究多行为主体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共同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正面信息的传播,运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将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各阶段所涉及到的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社交网络媒体等多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映射为三方博弈模型中的参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进而提出积极推动正面信息传播的相应举措。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5):129-134
结合全局信任和局部信任的思想,通过提取真实移动社交互动行为和网络特征,分析移动社交用户信任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移动社交信任评估模型以对没有直接联系的移动社交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评估并识别可信节点。同时,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值以识别各因素对用户信任度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评估节点信任度时,如果仅依靠单一影响因素会出现较大偏差;信息传播控制力对用户信任度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社交影响范围、社交关系强度和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社会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在线产品推广方式,主要通过消费者在社交网站创建的社交网络信息 来传播广告资讯,在社会商务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广告对信任传播的 影响,具体阐述消费者对社会广告的信任如何影响消费者使用社会广告信息的意愿。【方法/过程】基于初始信任理 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解释消费者如何将他们的信任从社交网络转移到社会广告中。本文提出两个假说,采用实 证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结果/结论】数据结果确定了消费者社交网络的信任(T_SNSs)对 社会广告信任(T_SA)的影响;同时也确定了消费者的社会广告信任(T_SA)对消费者行为意图(W_SAI)的影响;构 建了三者之间信任传递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陈艳 《现代情报》2013,33(11):65-68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发现,在"人人、新浪微博、豆瓣和微信"这4类社交网络上的图书馆用户数量较多,且读者活跃度较高。本文通过分析这4类社交网络的用户体验、搜索效果、信息传播的特点,以期得出"信息——载体"两者的主要匹配关系,为图书馆信息收集和发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现象频繁发生,研究其反转规律与特点,可以有效避免社交网络虚假信息演化失控造成的社会失序。[方法/过程]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和观点动力学模型相结合,构建了考虑竞争传播的SIR-HK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模型,并爬取“高考答题卡疑被掉包”实证数据验证模型有效性,进而通过数值仿真揭示社交网络虚假信息反转规律。[结果/结论]虚假信息出现将扩大感染者的规模、延长信息传播弛豫时间,并导致感染者所传播观点反转;真相信息出现时间会影响参与信息传播的感染者数量与观点反转过程;较低可信度的信息将影响主体对后续信息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社交媒体中信息的再传播是目前主流传播方式之一,研究情感特征对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作用,揭示情感信息影响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机制,对于科学引导网络舆论、维持健康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引入情感分歧特征进行情感分析,以社交媒体中帖子的转发数与评论数作为信息再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了情感分歧与情感倾向影响信息再传播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微博平台上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通过对回归模型结果分析,情感分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体信息再传播,促进帖子的转发与评论;正面情感倾向性能够显著促进帖子的转发效果,对帖子的评论数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帖子内容的情感倾向性能够调节帖子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转发的影响,而评论情感倾向能够调节评论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评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鹏  赵动员  梅蕾 《情报科学》2020,38(2):170-176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对信息 传播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复杂网络和用户属性的角度,对强弱关系连接的信息传 播模式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时间、网络结构属性、用户异质性、用户影响力等)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信息 传播模型进行了功能及演化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移动社交 网络信息传播机制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主要方向:研究强弱关系共存网络结构的信息传播机制;关注互动内容 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借鉴现代社会物理学理论完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以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理 论坚韧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实际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在分析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传播概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以信息风险感知为主的传播概率的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获知概率的大小对舆情传播规模、弛豫时间均有影响;而信息风险感知的大小对舆情传播规模的影响不大,对弛豫时间的影响较大,究其根源在于信息风险感知直接决定了传播概率的取值,而传播概率直接决定了网络中传播者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金秋科苑》2013,(15):62-62
社交网站是人们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的平台,但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越长,人的心情会越差。研究报告发表于14日出版的《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杂志。  相似文献   

20.
对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用户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使用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作为密码并且在多个社交网站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安装使用未知来源的移动社交应用,但是不经常更新系统安全软件;不会一直使用终端系统的隐私控制功能;担心位置信息泄露,但是经常开启GPS功能;喜欢上传隐私数据至网盘。在对用户行为习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