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修 《传媒》2002,(8):24-24
某家省级“晚报”2002年5月15日的“国际新闻”版上,用醒目的较大标题刊登了这样一篇“本报特稿”——《办公室成了“性爱乐园”》。报道的篇幅虽然不长,却不厌其烦地介绍了“62%的美国人曾发生过办公室恋情”,而且“41%的美国人曾在办公地点作爱”;以及,“在承认曾有办公室恋情的人中,42%的人已成婚或已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2.
6月13日,这是值得朝韩两国人民记住的一个日子。在朝鲜半岛分裂55年后,金大中作为韩国总统第一次踏上朝鲜领土,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破天荒地亲临机场迎接。随后,两国首脑举行了27分钟的会晤。6月14日,中国各报都及时刊登了这条消息。笔者查阅了其中的53家报纸,  相似文献   

3.
近读首都一报纸,见有一消息称,某军区“今年头11个月,全军区发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5%”呜呼!堂堂人民解放军减少发案率竟成了“成绩”,竟成了“新闻”!更何况减少并不明显,以25%计,如果去年为4人犯罪,今年为3人,只减少1人。即使减少得再多,我看也不必当新闻来报。这类把丑事当美事来说的“新闻”,我还见过  相似文献   

4.
近读首都报纸,见有一消息称,某军区“今年头11个月,全军区发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5%”。呜呼!堂堂人民解放军减少发案率竟成了“成绩”,竟成了“新闻”!更何况减少并不明显,以25%计,如果去年为4人犯罪,今年为3人,只减少1人.即使减少得再多,我看也不必当新闻来报。这类把丑事当美事来说的“新闻”,我还见过  相似文献   

5.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6.
7.
8.
最近有两则社会新闻被多家网站竞相转载,点击率颇高。一则是出自湖南在线,题为《张家界原司法局干部杀害企业家,事后候选杰出人物》,另一则是来自《重庆晨报》,讲的是重庆某业主在32楼窗外搭露台,被网友惊呼为“第九奇迹”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平台涌现出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形式已经不足为奇,各家媒体网站也是拼尽全力投众网友所好,制作了多个特点鲜明的原创新闻栏目。腾讯新闻出品的新闻栏目《新闻哥》就以标榜"换个姿势看新闻"的口号被大家所熟悉,本文拟从传播学角度、以统计学样本分析入手,探讨其在同类新闻原创栏目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及其新闻解读不同视角与优势。现有研究多从产品运营、社群维护、打造新闻品牌的角度对《新闻哥》栏目加以分析,本文力求回归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本身,对该栏目作为一个原创新闻栏目,同时是互联网原生栏目,对传统新闻报道形式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期,不少文章批评群众中有人对形势不满,发牢骚,而自己却又拿不出什么妙算,甚至说“牢骚误国”。今年以来,一些报纸刊登了对此持异议的文章。现将一些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牢骚并不可怕,而是政治清明的表现。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不能听到一点不同声音,就大惊小怪说什么“牢骚误国”、“闲谈误国”。  相似文献   

11.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发表不久,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德州市40家企业试行质量工资制》新闻稿,投寄首都某报社。稿件主要内容是:山东德州市40家企业从去年第二季度起,在内部试行工资与产品质量挂钩制,促使企业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稿件投寄后一个多月,未见采用,编辑部也没回信。我就给《中国劳动报》抄寄一份。很快《中国劳动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随后,某报社也发表了,放在4版头条位置,一字未改。稿末注明“摘自《中国劳动报》”。  相似文献   

12.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13.
记者是什么,社会上一些人可能想到“包打听”、甚至“狗仔队”,或者是“扛机子的”、“写稿子的”,业内同人想得最多的可能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件小事,却又唤醒了我记忆深处对记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5.
记者是什么,社会上一些人可能想到“包打听“、甚至“狗仔队“,或者是“扛机子的“、“写稿子的“,业内同人想得最多的可能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件小事,却又唤醒了我记忆深处对记者的认识。10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下午3点半,江苏卫视新闻中心的程芸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她因为氯气泄漏事故而来,从事故现场到医院,刚刚结束采访。  相似文献   

16.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来。就说这“著名”一词,这些年来,由于被人肆意践踏,乱封之,滥称之,亵渎了它所应拥有的尊严和权威性,因而不免遭世人腹诽甚至当面讥讽。  相似文献   

17.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爱读报,发现报纸上“解决”这词儿使用率尤其高,经常映入眼帘的醒目标题是,某某领导深入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某某单位解决了困挠职工多年的什么难题;某某地区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什么困难;某某部门,领导敢于碰邪,“解决”了职工反映强烈的什么问题。 既然是解决,我就想知道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结果如何。可时常是很难找出实质性内容。所谓解决,不过是订了几条纪律,发了几条规定,健全了几条制度,重申了几条禁令,以及为解决问题而开了多  相似文献   

19.
“著名”一词作何解?谅读者诸君皆晓得其义,不必我再为此诠释也。想当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著名作家”、“著名记者”之类是何等神秘,何等圣洁,何等伟大。及至长大成人,我对荣膺此称号者仍然崇敬有加,这种感觉、这份感情并未随着自己见识的增长和岁月的流逝而失却它原有的光泽。然而,事物也非一成不变,某些东西会由原来的纯之又纯、圣之又圣变得混混沌沌、窝窝囊囊起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了解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国际新闻在各类媒体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就报纸而言,稿件同源造成了同城报纸国际重大新闻内容的雷同。在此情况下,靠什么让读者选择自己的报纸呢?笔者认为,运用平民化的编辑手法,靠提升国际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