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恋     
《初恋》是屠格涅夫的自传性小说。这部小说对于纯真爱情的诗意描写,对于美好青春的深沉追忆,百多年来一直使读者为之动容。屠格涅夫自己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喜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地有编造的部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显现出来了。”下面就是我们精选的《初恋》中一段: 有一天,我正坐在墙上,望着远处,倾听钟声。……忽然有什么东西在我身边掠过——不像是风,也不是颤栗,仿佛是一阵人的气息,仿佛有人走近的感觉。我朝下一看,下面路上——齐娜伊达…  相似文献   

2.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赋予狗以人性,通过描写狗的“人性”和“野性”,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争夺。  相似文献   

3.
郭清杨 《文教资料》2014,(12):10-12,27
余华新作《第七天》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巨大争议,读者褒贬不一。透过丑陋现实直达人间温暖、给人生存下去的希望是余华小说一直不变的特色。《第七天》以亡灵杨飞的视角展开对当下中国社会与普通人生存境况的体察,展现了生活的荒诞与生存的绝望感;作为象征的“死无葬身之地”却昭示了亡灵的永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由此,绝望与温情在叙述中得到统一,表现了《第七天》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在企图表现自己“原始幻觉”的欲望下所创造的白日梦或幻想小说。作在作品中力图去追寻人性中的某种状态或某个形象,并欲将其视为是自己的“我”,从而揭示了人性个体所具有的幻想性和异化性。小说以凸现个体生命为指归,对人类深不可测的灵魂和人性之谜作一次大胆而谨慎的探险,“至深呼唤至深”是它的话语动力,对生存,生命的追问是它的基本态势,“始于性而终于爱”是它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5.
赵宇 《华章》2012,(24)
方东流的《双面男人》采用了双线结构的叙事手法.小说将主人公“我”和“我”笔下的萧洒两个男子的生活轨迹展现出来: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我”与潇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重叠,在命运的选择上却走着截然不同的两条路,这也是每一个人在现实和理想中的差别.“我”与萧洒的对比,即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现实给我们带来的真实,而理想与梦境带来的是人对完美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疯祭》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的过程,呼唤爱心和孝道。并触及如何增进家庭成员沟通理解的社会问题。该小说紧紧抓住“亲情”这一触动人心灵的题材.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同时小说把守住幸福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尽孝道中遇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我常常游弋在现实和虚幻之中,期望现实中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通过梦境来实现。就像我渴望在撒哈拉沙漠里找大海,却永远只能在梦里寻觅。生活里总是充满许多不必要的无奈和悲哀。而我经常抱怨世界的不公和命运的坎坷。不了解“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从此,我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一个虽然黑暗但却永远充满“光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董妍 《文教资料》2014,(8):23-24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也是坚持用意第绪语创作的小说家。辛格因为“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植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辛格不仅成功创作出以《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为代表的诸多长篇小说,而且在短篇小说领域颇有造诣,大多数作品都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邻居》是辛格诸多短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位孤苦伶仃的犹太老人身处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社会环境,体会到人情淡漠.道德沦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辛格借表面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向世人提出一个冷酷现实却发人深省的问题——人性都去哪儿了?本文旨在揭示辛格在《邻居》中借助黑色幽默所传达出的仁爱精神:一方面是为犹太民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寻求尊严和平等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借助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凄惨人生的描写呼唤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梦境描写是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产生了比较好的叙事效果。甚至世情小说之最———《红楼梦》中的很多梦境描写都是从《金瓶梅》里借鉴而来。  相似文献   

12.
“知青小说”作为“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记载了知青们那一时期的心灵苦闷、所思所感,较之最初群体的的声讨、控诉,史铁生、朱小平这二位在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桑树坪纪事》却从插队知青的视角写出他们对所插队的陕北的清平湾与桑树坪独有的一份情怀,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平凡人生价值与人性的探讨使其成为知青反思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14.
192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自此以后,美丽动人的舞女“熏子”与“我”的初恋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若只就初恋的美好而言,当然每个人都有回味自己恋爱的权利,但何以成千上万的读者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回味川端康成笔下虚构的初恋故事呢?这就要通过细读小说来仔细品味了。  相似文献   

15.
晓苏的短篇新作《金碗》(原载《花溪》2008年第9期,《小说选刊》2008年第10期转载)是一篇旨在表现人性贪婪的小说。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由于作者把它放置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而具有了新的内涵。小说叙事流畅,读来悬念迭起,掩卷时却不免一声叹息。金碗是一架衡量人性的天平,张开弓和刘多,以及身边接触的人在天平两端起起落落,共同谱写了一出“见财起意”的轻喜剧,小说最后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长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梦十夜》由十个相互独立且隐喻遍布的梦境构成,小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心理现象",小说中的梦境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叙事手法的组成部分,既是小说描写的延伸,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美国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巧妙运用梦境的迁移、补偿和预测功能,使故事叙事虚实相生,人物性格及扭曲心理得以更好地凸显,深化了她一以贯之的精神隔绝和人性荒诞的主题描写。  相似文献   

18.
一、从鲁迅的《三月的租界》谈起1935年初,正当我国人民处于国难深重和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刻,鲁迅于“三月二十八日之夜”,为田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写了一篇序文。鲁迅在序文中用含蓄的笔法,热情地歌颂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所进行的英勇抗日斗争,同时又尖锐地揭露了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与无耻。鲁迅肯定了《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是“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中的“很好的一部”,并且指出: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星期天,我却没有。当我拿起心爱的小说时,妈妈就会说:“为什么不做作业?在这里看闲书,做完作业再看”,我迫于无奈,只好拿起讨厌的作业。我冲过了作业这一关,甜甜地笑了,心想:“这回可以看小说了。”但小说还没来得及打开,又有一声传来:“多空闲!过来做家务。”我  相似文献   

20.
家庭既是女性作家关注之所在,也是最能展示其创作个性和才华的舞台。当家庭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爱情婚姻成为她们自由言说的存在时,独特的童年感受便不自觉地渗透于文本。张爱玲和林海音的小说都以“家”为聚焦,但落笔却大相异趣:张爱玲刻划了婚姻中女性的扭曲。展示着人性之卑弱;林海音诉说了婚姻中女性的压抑,赞美了人性之善良。然而,在看待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无奈时,两人却有着同样的悲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