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渊明研究     
主持人语:本期刊出陶渊明研究论文三篇。王立增《陶渊明诗文中的"观看"及其意义》借鉴西方的"凝视"理论,解释陶渊明诗文外景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两相融合。文章认为陶渊明对外面的风景无心观看,选择并聚焦于"旧居""林园""庭院""田园""白云""飞鸟"等日常生活景物,故能摆脱玄虚困境,在"观看"中混融了主客体意识,对自然产生认同感,并形塑了作为"农夫"的自我形象,从而在思想上转向"新自然说"。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陶诗确实写园林、居所等日常景物较多,但这种看法也不太准确。其实陶诗对大自然的景物同样是"凝视"的。例如《时运》《和郭主簿》《游斜川》,陶诗并不仅仅"凝视"日常田园,也"凝视"阔大的山水景物。  相似文献   

2.
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风靡一时。这种风气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表现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创作的诗文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这是一篇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它体现了自然醇厚、淡…  相似文献   

3.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赋中的经典之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再现和风轻云淡、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诗意生存,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情怀.文章意在以妙景栖情为视角,探究文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试图缘诗探径,在拓展中夯实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5.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尤其是用了带“不”的否定句,更使文章精辟诙谐。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清谈玄理的风气盛行,许多玄学家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祥”,极大地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  相似文献   

6.
西晋时玄学更日益兴盛,玄言也渐渐走进诗歌,其表现为:在诗歌中对人物风姿神情做玄学性的品鉴;在诗中表达出对玄学的企羡,写出在自然景物中逍遥甚而是体悟玄理的境界;在诗中谈玄论道;以玄学思想方法为抒情辅助.这些都可视为玄言诗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赵治中 《天中学刊》2013,28(2):51-55
陶渊明率先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观照与艺术表现的主体,描写了田园山水和四时节候。其笔下景物种类繁多、形态纷呈,且极具人态、富有灵性,因而赢得"自然诗人之宗"的美誉。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描写,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深刻认知和对自然物的仁厚博爱情怀的基础之上,得益于其物我浑融、回流相济的新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尽人皆知的.据说,有个喜欢考证的人觉得该诗的"东"、"南"两字很有问题.他的理由是,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所见到的只能是东西方向的景物;现在居然"悠然见南山",足以证明陶渊明的眼睛有毛病,大概是个斜眼.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与菊花有不解之缘,笔下多次出现菊花意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这首诗通过对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对喧嚣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在对自然景物的本色描摹中,流露出超旷闲逸、恬适宁静的心情,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坚贞芳秀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中老子、庄子都是最崇尚自然山川,老庄之道就是从一切自然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其思想体现为:"无为、处下、不争、柔弱、清虚、任自然"等.其目的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保身、养身及文学艺术创作.老庄认为道来自自然,而山水正是大自然的精华,山水和老庄的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是相通的,而山水画中的形象是表达玄理的最合适的媒介,山水画的作用是为了"澄怀观道".调动山水画这种形式,去体现和学习老庄之道.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2.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6.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