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观念为前提,这些观念主要有: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对人民意志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也是对人们所珍视的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正义等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为公民监督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提供精神动力,也为公民个人享有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信仰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尊崇法律,相信法的价值和功能,并将之作为指导个人行动和治理社会的至高无上的规范体系的一种理性观念。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4.
"受救援权"作为一种权利是由基本人权派生而来,是受灾人在发生灾害时的群体人权;对"受救援权"的需求产生于发生灾害时的救灾实践。目前,该项权利已被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但尚未在国内法中确定下来。在国内法上确立"受救援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灾难救援对于灾难发生国政府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在用尽本国救济且经由受灾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外国和国际组织也可以加入救援行动。"受救援权"的实现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在其近200年的实施过程中,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开始的“要我上学”变为“我要上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受教育开始由一项它赋的权利转变为自赋权利。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受教育权利与良好工作权利、化参与权利、健康保障权利以及社会保障权利等一起,被写进了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成为不客剥夺的公民权利。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更多地把受教育看作是一项普遍的公民权利,并要求国家主动承担义务,积极作为,保证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这就使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个人的义务转为强调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要求政府举办足够的学校,培养必要的师资,实施统一的办学标准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论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几个问题郑新蓉一、关于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涵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教师的权益和责任。权利,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有几层相关的含义。它与自由相关,因为权利在定义上表述为一种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权利也包含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7.
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上,而且也表现在它对于个人职业准备与选择所起的作用上。教育,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也是求得个人生活之幸福与完善的一种手段。一个人要生存,要参与社会生活,必得掌握生活的技能并谋得生活的手段,进入某一职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服务或尽社会成员之义务,并通过劳动实现个性或人格之逐步完善。而教育,则可使个人为进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并为个人选择特定职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乎庸俗匹夫。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昔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就是个庸俗匹夫。  相似文献   

10.
我相信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 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相似文献   

11.
我相信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我相信每项权利都意味着一份责任,每个机会都意味着一份职责,每份拥有都意味着一项义务。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在内的复合体。就制度、行为及心态三个层面而言,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目标是改善人格,而最终成果是形成稳定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14.
依据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维护自然法无法有效保障的自然权利,与他人达成协议,创建了政府,并赋予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即是说,政府源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就教育而言,政府有责任去建设安全的校舍,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样,从自然权利哲学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契约关系,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有义务去保障学生的生命免受外部侵害。  相似文献   

15.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16.
依据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维护自然法无法有效保障的自然权利,与他人达成协议,创建了政府,并赋予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即是说,政府源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就教育而言,政府有责任去建设安全的校舍,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样,从自然权利哲学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契约关系,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有义务去保障学生的生命免受外部侵害.  相似文献   

17.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的宪法释义——以社会基本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主张某一权利意味着负有一定的义务;对于他人而言,某一个体的权利须伴随着他人的义务。作为法律关系的具体化,调整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宪法关系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系中也体现了这一原理,表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伴随着国家的消极不作为义务和积极作为义务。中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方式既蕴涵着国家义务,也包含着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并辅以第51条作为解决权利义务冲突的基本原则。其中社会权条款完整地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理,其独特性决定了该类权利的实现既需要国家履行积极作为义务,也需要社会的作为义务,还表现为某些条款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基本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培养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包括:破除权力本位,树立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疏通从利益需求认同到法律价值认同的渠道;完善赏罚机制,促进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19.
方阳 《华章》2010,(30)
英国法学家霍布斯说过:"人民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在和平、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安全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低权利,也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安全权是人们享有生命、财产、平等和自由等其他权利的前提,社会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每一个成员享有这一基本人权.安全保障义务就是法律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全所创设,并贯穿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的制度.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为深入地研究铁路运营的安全保障义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7,(2):39-45
凯尔森试图构建一种剔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然因素的法律科学,可以用两组关键词来概括其纯粹法理论:科学、纯粹、客观、一元和现实;社会技术、强制秩序、制裁、不法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凯尔森认为法律权利是法律规范对一个由规范所指定的人,即可能的原告的关系。在凯尔森的法律理论中,义务先于权利,从主要规范到法律权利的逻辑顺序是:从主要规范到次要规范,从次要规范到义务,从义务再到权利。凯尔森论述了法律权利的存在方式、主体、作用和类别。凯尔森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既有真知灼见,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对纯粹法理论及其权利概念进行反思,能够使我们对法律权利和法律科学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