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揭示古今汉语的差异,是掌握古汉语特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些语文教师往往只强调古今汉语的差异,而对两者的继承关系却不够重视,这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能指出古今汉语的差异,又能进行古今汉语联系,使学生既掌握古汉语知识又丰富现代汉语知识,那定能收一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标:1.明白语言是读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子,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透过这扇窗子去解读包括当代在内的不同时期的生活风貌,举行一次新词语新生活报告会。2.强化语言学习的比较意识,了解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法,主要是语汇上的区别,自觉运用比较法复习古汉语。3.结合高三复习.让学生明确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从而提高复习效率。4.明了第一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的许多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使句子翻译难于做到“信”“达”“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比较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帮助理解文言的特殊语法。  相似文献   

4.
在古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偏义复词.掌握和理解这种复词,对于正确领会词义、理解作品的意思是十分重要的.汉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词汇、语音、语法都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发展最为显着,它随时代发展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偏义复词是复合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汉语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词汇,是汉语中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有些词语古代常用但现代少用或几乎不用了,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大同小异或完全不同,有些词语在表达运用上和结构上与古汉语大相径庭.本文就古今偏义复词的差异变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汉语复杂纷繁,有许多语言现象差别微细,往往形似而实异,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辨疑,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语法句法复习教学过程中,不只满足于向学生系统介绍语法术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密切联系语言实际,引导学生从正反、异同方面去分析比较语言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是什么”,理解“为什么”,进而掌握“怎么用”的规律,以此提高学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以语例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对语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掌握语法的基本概念和语言规律。它的好处在于:由于比较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可以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概念和规律的认识,有效地把握住它们的基本特点,这样获得的知识容易记忆、巩固和掌握。同时,它又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  相似文献   

7.
王桂珍 《考试周刊》2013,(25):24-25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精华,是连接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中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的透视分析,可更好地理解掌握成语,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语法学习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涉及语法现象、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三个环节。这要求教师从大量的语法现象中概括出能够反映汉语语法本质的概念,然后再利用这些语法概念,合乎规律地推导出语法规则,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法的目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法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对语法概念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对语法本质特点的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及规律,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语法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语法现象的共同的关键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讲,概念学习有概念形成和概念…  相似文献   

9.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法是人们在区分事物异同,了解事物特点和属性,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比较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谈几点认识。 1.运用比较法建立图形概念。正确地说明图形特征需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对此,学生感到困难。正确使用比较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可将这几种图形相比  相似文献   

11.
向春花 《教师》2014,(1):68-68
正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生物学原理、规律和生命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渐变而来,由于组成语言的的语音、语汇、语法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给我们现在学习古汉语带来很多困难。而语音、语汇、语法这三者以语法变化较为缓慢,由此,我们在了解掌握文言语法的时候,较为容易从现代汉语中找到文言语法的某些遗迹。尤其是相对稳定的固定词组——成语,更是较多地保留着文言语法的某些特点,巧用成语来复习文言语法,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这就是既加深了词语意义的理解,又复习了文言语法知识,还使学生了解到古今汉语的渊源关系。 文言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在一些成语中仍保留下来。 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朱振霞 《陕西教育》2009,(9):93-93,90
在韩语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语言现象和语法概念,教师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找出关键点并加以突破,可以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词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部分,由于它兼有古代汉语教学和学欣赏两种性质,也由于受留学生汉语水平和中国化知识背景的限制,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问题,而且要通过现代诗的导入,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诗词的意境和含义,从而使古代诗词教学渐入佳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电工基础"课中巧用比较法,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海莲 《成才之路》2012,(13):37-37
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基本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就是通过比较实现的,它是思维的基础。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且抽象,我们可以把数学中的一些相似或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相似点或相同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恰当使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感性材料、概念、特征、规律等的认识更加深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新知识很快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所谓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 ,让学生自己掌握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比较法 ,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黑格尔 )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 ,感性认识需要它 ,理性认识也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学生掌握比较法 ,可以帮助其感知、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生物知识 ,提高学习成绩。教师掌握比较法 ,有利于课堂教学 ,便于抽象知识的讲解 ,化难为易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从而保证生物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比较,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点。学习古代汉语语法,充分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实践,比较对照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 状语是句子六种成分之一。古今汉语的状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而且相同之处又有小异,不同之处也有小同,呈现出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韩起银 《文教资料》2006,(10):89-90
成语大多是古汉语演变、转化而成的,它在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和古汉语息息相关或一脉相成的。学习成语与学习古汉语知识,是相得益彰的两方面,学好古汉语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成语,学好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知识。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