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本文的标题似乎是"正确的废话"——职业记者本来就要到新闻现场去.但是在网络、手机便捷的今天,许多职业记者和编辑不再积极去现场捕捉新闻了,有的去了新闻现场写出来的仍是公文.  相似文献   

2.
陈锡健 《新闻窗》2014,(4):112-112
基层是新闻的活水,离基层最近,才能离新闻最近,接通了地气,才能接通新闻采写的灵感。记者只有到一线去,到现场去,才能抓住新闻“活鱼”。  相似文献   

3.
自从中国记协主办“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后,现场新闻已成为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新闻单位也相继开展了此类新闻竞赛活动。笔者认为,要使现场新闻在报纸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气候,必须克服守株待兔的思想,增强现场新闻的思想意识,积极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4.
迈开脚步,到现场去! 进入九十年代的报纸,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迅速兴起的现场新闻热。“现场速写”、“现场实录”、“目击新闻”、“视觉新闻”、“新闻速写”、“今晨速写”等新辟栏目比比皆是。中国记协特意举办了有首都21家新闻单位参加的“现场短新闻”大赛,有50篇新闻作品入选。6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据称这一评选活动明年将继续举办,评选范围将扩大到一些专业报纸和省级主要新闻单位。是个好的势头!  相似文献   

5.
新闻改革的呐喊,现场新闻的呼唤,促使大批新闻工作者迈开双脚,到新闻的活水源头去捕捞“活鱼”。然而尽管新闻现场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个记者是“老少无欺”的,可每一个记者对现场的反映却不是绝对公平合理的。同样的现场,记者的眼力不同,其结果大不一样。有的可能有眼无珠,身在宝山不识宝;有的可能慧眼独具,敏锐地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现场采访既是对记者现场观察能力的锻炼,又是对记者选择、摄取能力的严峻考验。有人认为,到了现场,  相似文献   

6.
提倡写现场短新闻,就是要求记者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写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新闻来,使人读后感到亲切、生动、感人。这样的新闻,读者爱看、爱听,效果就好。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讲,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作风。这些年,  相似文献   

7.
现在现场新闻日见增多,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深化新闻改革迈出的可喜一步。但是,报纸发表的某些现场新闻,缺乏“现场”特色,仅仅是腿到了现场,而忽视了用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去观察、感受采访现场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就缺少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察其情的现场之感。我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9.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10.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及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它愈来愈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场短新闻是由现场、短、新闻三个概念构成的。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首先是如何捕捉现场。现场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有计划发生的现场,比如抗洪救灾队伍进驻灾区是有计划的,完全可以到现场去采写;二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场,比如拦河大堤连遭暴雨袭击,水位  相似文献   

11.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12.
左珺 《声屏世界》2013,(1):56-56
路径一:现场中找新闻 当你没有新闻线索时,你可以到自己所跑口线的部门和相关现场走走。或许能发现新的变化,这就是新闻。抑或,当你接到一个报道任务而苦恼从什么角度去写的时候,你到现场去。现场会告诉你报道的角度。此外,当你为做一件新闻报道深入现场时,现场也会不吝啬地让你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3.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发现“高品位的新闻矿石”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很多成功的记者会回答:“到现场去!”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倡导采编,拍摄现场短新闻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新闻实践。在现场,用最具代表性的画面、情景、声响和具体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证实性,使电视新闻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现场美,从而把受众“带”进现场。然而,一条新闻短则分把钟,长则不到3分钟,在片刻之中腾挪变化,要做好这一点着实不易。于是,不少人认为:电视现场短新闻不必去追求美,况且新闻的职能是传播信息,只…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6.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读罢《县长受罚记》(见陕西日报1992年1月8日第1版),感到这是陕报近年来写得较成功的一篇现场短新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火热的现场去,采写冒着活鲜味的材料,抒发热腾腾还未凉下来的现场景象,这是近几年来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气象。目前,现场新闻这一报道形式渐渐多起来,并不乏上乘之作,记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愿意写到主动写,使报纸有了生机和活力。《县长受罚记》的出现,也给陕西日报增了色,添了彩。现场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现场采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20.
三、运用记实性手法,强化记者眼睛观察和耳朵听闻的功能,增强经济新闻的现场感。 记实性手法,即是将新闻现场实况,有选择的进行描述,注重突出刻划经济新闻事件的环境,以烘托现场气氛。 199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记者祝谦写的经济新闻《到农户去看看!》,则着重描写经济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请看原文: “问农民去。”新疆吐鲁番地委书记曹宗淮最近给记者谈完情况后说,“光听我的不行,关键要听听农民怎么说,你到家户去看看吧。”于是,我来到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市葡萄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