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自然引申“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相连,感受月光、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现以本课教学的三个片断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月光启蒙》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学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一,编者把原文题目《月光母亲》改为《月光启蒙》,并在课后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其二,编者还将  相似文献   

3.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通过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故事、讲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对这样“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如何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情真意切地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呢?  相似文献   

4.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改编自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之一的《月光母亲》。和原文相比课文在题目和开头结尾部分做了一些修改,由此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这个问题又可以化解出这样两个  相似文献   

5.
《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初读这篇课文,我便被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被课文所创设的意境感染,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体会到这种美。可在仔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又踌躇了:1.这篇课文抓一个什么中心问题才不至于太散?2.在原作《月光母亲》  相似文献   

6.
仲剑峰 《四川教育》2006,(11):39-41
【编辑导引】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质兼美的散,作是当代诗人孙发田,原名《月光母亲》。讲述的是月光下,母亲给儿时的孙友田唱歌谣、讲神活、说谜语……给他启蒙的事,全流淌着一股浓郁的诗情,教力求将教学的重心落在“肩蒙”二字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努力为学生营造“趣味、甜蜜、温馨”的“诗意课堂”,进而感悟母亲这个美好的形象,体会作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王梅兰 《中学教育》2007,(10):45-47
诗人孙友田在《月光启蒙》(苏教版第10册)中,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下,母亲唱民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感激之情。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切,是引导感受母爱、感悟生活、感悟人生的很好教材。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写了作者回忆起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  相似文献   

9.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诗人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下,母亲唱民谣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感激之情。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这类散文时,确实有点难度。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时另辟蹊径,从课文的题材“形散而神不散”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看似平淡,实为“真切”,尽显“真情”,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福安市实验小学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及“最佳教学手段应用奖”。《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意蕴丰富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他携着我们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感受着《月光启蒙》,建构了“整体感知、强化实践、自然生成”的和谐课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的内容。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  相似文献   

12.
人世间,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母爱是任何一种爱都代替不了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母亲”对“我”的挚爱,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描写,把伟大的母爱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体会这一种人间真爱呢?  相似文献   

13.
顾文东 《江苏教育》2007,(18):15-15
《月光启蒙》是一篇色彩明快、情致浓郁、趣味盎然的美文,讴歌了母亲的智慧,抒发对母爱的感恩。该文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不仅涵盖前面的主题,还杂糅着无奈的人生况味和某种哲学命题。原著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4.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江苏徐州著名作家孙友田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教"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母亲就像"我"的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既要有情趣,也要有理趣。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月光启蒙》就是一篇情趣与理趣交融的散文。作者同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者用月光传递着母爱,字里行间散发的诗情画意读来真是美妙。文中有很多富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吸引我们去思考,去体悟人生的精神价值。笔者现将备课前后的心路历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17.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开始牙牙学语时,母亲总会吟唱一些歌谣,讲述一些神话故事给我们听,并用口述的方式教给我们良好的行为规范。苏教版第十册有一篇课文,名为《月光启蒙》,节选自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讲的就是作者小时候,母亲在美丽的月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故事。从母亲口中唱出的歌谣,带有野草的芳香。让我们看文中的几段文字:  相似文献   

19.
正先看看两个教例。教例一:《月光启蒙》是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她(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也是母亲对作者一生成长进行奠基的总结和升华。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明白句子含义,然后在屏幕上出示母亲形象,并将原文结尾补充在画面旁:"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  相似文献   

20.
冰心的《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沉感受。教学中,对于文章所颂扬的母爱这一情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母爱的深刻内涵,心中往往显得抽象。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真正体会母爱,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勇敢这些具体品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