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语)语言一定要有文采,否则就难以传之后世。按现今时尚的说法,语言也须包装,亮丽的语言,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吸引入的眼球。写文章犹如人的着装打扮,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如果衣着得体入时,色泽艳而不俗,再巧施粉黛,必然赢得回头率无数。写作当同此理。语言的“亮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看似困难,其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下面介绍几种让语言“亮”起来的方略:一、在修辞中求美——用多样化修辞包装,使之百媚千娇修辞的目的在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只有表达效果增强了,所用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和欣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修辞策略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风趣地说中国人有两大爱好,一日美食,一日美辞,美辞者,美的修辞也。中国人自古讲究修辞,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汉代学者刘向也说:“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所谓修辞,是人们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的一种活动。从表达方式上说,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用“文质兼美”来作为衡量一篇优秀作文的标准,其中“质美”指内容之美,“文美”则指语言之美,也就是富有文采,包括字词的锤炼、修辞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等等。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这就更加强调了文采的重要性。那么,考场作文的语言怎样才能“出彩”呢?以下几招不妨一试:出招之一:多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拟人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美感;排比对偶可使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美化语言,增加文采。例如,湖北省中考要求针对两段老师给学生的评语自选角度作文,一篇满…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修辞是一向十分重视的。他说:“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①他所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有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特点”,在他的著作中,“表现了我国现代语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②一锤炼出凝炼含蓄的语言,使作品“文约而事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又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甚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必须是凝炼含蓄的,必须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邃的道理,最  相似文献   

7.
在考场作文中,决定它分数高低的,往往是文章的语言。如果作文立意不错,构思也巧,可是语言平平,甚至苍白无力,无论如何是得不到高分的。反之,形象化、个性化的语言却能让阅卷者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好的作文一定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的语言多一些魅力,为文章添几分文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巧用各种修辞,为语言增添情趣美,加强表达效果。鲁迅说:“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  相似文献   

8.
“语音修辞”就是自觉地利用语音这个要素,使语言富于音乐美,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教学“语音修辞”,不仅要注意传授平面的语音修辞知识,还应该着眼于汉语言立体的“、传到空中”并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声音,让学生在语流中、在语言的“动态”中感受汉语言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李白世界观与老子哲学,李白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老子由天道自然进而推论人道和社会,提出了功成身退的政治观和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这一切,李白都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不以哲人的面目出现。老子美学是由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引伸出来的,而“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就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根据这个特性,不难看出,老子美学本质上是指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一切美和艺术现象。李白的文学观与老子美学心心相印,如大美,自然美,无言美,阴性美。  相似文献   

10.
专业知识复杂、语言风格严谨是“区块链”话题在大众科普中的两大难题,给区块链话题的推广造成了障碍。为追求科普翻译“通俗易懂”的特点,可采用拟人、类比等修辞,具体方法包括“巧借中文诗词谚语”和“引入日常化或生活化类比”等,以增强译文的趣味性,以此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魅力靠的是语言,作文中生动、形象、鲜明、新颖的语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在考试作文中使自己的语言靓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六点:一.活用课本,展现语言的个性美;二.妙用修辞,彰显语言的文采美;三.巧妙改编,凸现语言的幽默美;四.整散结合,打造语言的音韵美;五.巧借幽默,增添文章的情趣美;六.融入思考,散发语言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远离语丈教本,极力找寻课外教学资源的现状,导致教师引导不够,学生接受难度大,收效差的现状。因此,深刻认识语文课本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材选丈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由阅读向写作迁移,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修辞之妙;探究章法,总结结构之巧;激发想象,寻求创新之路;陶冶情操,升华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科学的不断发展,修辞学再也不仅仅是“词语的修饰”了,它越来越与新兴的科学发生密切的关系。一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出不开修辞,它所提供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修辞即是美—再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修辞为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表现手段,美学为修辞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修辞美学,必将以其独特的英姿立于科学之林,而在这里,“歧解”作为言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5.
语法修辞三题刘贞年叠音词语中的音节重复,叫叠音。古人称“重言”、“复字”。其主要修辞功能是增强语言的表意力度,加大复数意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具有强烈的描绘作用。但不同类别的词语,其重叠方式又不尽相同,其重叠的修辞功能也有所差异。名词一般不能...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小说,美的语言修辞材料,美的语言修辞方法,形成美的语言修辞效果。由于赵树理对语言修辞材料和修辞方法的成功驾驭,形成了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独特的修辞美学,产生了富有独创个性的修辞效果———幽默风趣之美,朴实自然之美,含蓄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17.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学贯中西、对修辞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作家。在其创作的大量散文中,刻意追求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倡的“信”、“达”、“雅”的语言风格和法国十九世纪大文学家福楼拜提出的“一语说”的修辞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朱先生将精湛的修辞技巧,直接或间接地妙用于主题的表现、体裁的确定、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风格的创立、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全部过程中。他撰写的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是我们学习修辞艺术的知识宝库。本文特从以下五方面对其散文的修辞美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9.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修辞本质问题,是修辞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综观修辞学史上各种观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差别很大,有“美辞观”或“文辞修饰加工说”、“就意修辞观”或“语辞调整说”、“表达效果观”等,各有各的道理。随着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同义形式选择说”最具影响,似乎更接近于修辞的本质。但上述各家说法都不能完全概括修辞的本质,他们都忽视了语言同义形式或同义手段的创造在修辞中的重大作用。修辞现象的不断丰富和语言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在评析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