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2.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这也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要求同学们一定全面、深入地掌握。 (一)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的精华就是民歌,而这些民歌皆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情由衷发的触景生情之作,因而,毫无矫揉之态和雕琢之痕,而是浑朴自然、一片天籁,具有纯真之心的纯真之美,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对事物直接地陈述描写。如《幽风·七月》《邶风·静女》、《王风·君子于役》等。  相似文献   

3.
对宋玉作出总的评价的,首先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宋玉“祖屈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6.
二、韵母马、林两部书都采用“宫、商、角、徵、羽”分别套在声、韵、调上的做法。我们完全同意劳乃宣在《等韵一得·外篇·杂论》中对这种做法的批评:“宋以来言等韵者,多以五音,四音分配宫、商、角、徵、羽。而言人人殊,其实皆牵合也。盖音律与音韵本判然两事。”  相似文献   

7.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9.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来有“刑始于兵”的说法。如《辽史·刑法志》说:“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鸿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蜂有螫,自卫而已。”《隋书·刑法志》说:“刑者,甲兵焉。”征之古籍,上述说法皆有所本。《国语·晋语六》说:“夫战,刑也。”  相似文献   

11.
[失瑕之光]应作“之(云)瑕(霞)失光”。《汉将王陵变》:“陵母遂乃自刎身终。其时天地失假之光,而为转说。其时风云皆惨切,百鸟见之而泣血”(《敦煌变文集》45页。以下只标页码)。按:此处文字学者多疑有误。校理如下:“瑕”,“霞”之音借字。《文选·甘泉赋》:“吸青云之流假兮,饮若木之露英”。《弘明集》卷二九《统归篇》梁·萧子云《玄圃园讲赋》:“藻玉相白,丹瑕流赤”。瑕、霞,同为平声麻韵匣母字,故得通借。P2976号写卷《进士刘假温泉赋)},P5037号卷子题作《刘霞述驾行温汤赋》,《开天传信记》三卷引作“刘朝…  相似文献   

12.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论治学     
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宋·张载(《张子全书》 《语录抄》)业精于勒,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昌黎先生集, 卷十二《进学解》)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 —米·朱熹《朱子语类辑 略》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Jt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明·王阳明(《全书》卷 一《传习录》上)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之不能而能之. —宋·张救(《理窟,《义 理篇》)古人论治学@桓…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15.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16.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17.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北朝骈文史上,有一位见重于当时、埋没于后世的骈文大家,这就是任昉。据《南史·任昉传》载“时人云‘任笔沈诗’”来看,任昉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和一代宗匠沈约相埒。只是任昉所专擅的是所谓“笔”。南北朝的文笔之分,颇为繁剧。其大要则无非两种情况。一般的看法是无韵之文为“文”,有韵之文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和笔是指两类不同的文体。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有一段文字,在区分文笔时超越了是否用韵这个外在形式的标准,接触到了作品审美特性的辨别:  相似文献   

19.
自屈子之文出,注者蜂起。汉·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以下,千百年米,说《离骚》者不下百数十种,著作宏富,汗牛充栋。其中仅释“离骚”题义者,据游国恩《离骚纂义》所录代表性的便有二十余家,另未辑录者,若《文选·五臣注》等,则又不知有几矣。近人新说,亦层出不穷,一时众说纷纭;或补缀,或争辩,或另辟蹊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观各家所论,虽皆各自成理,但亦不免有某些诘曲难解、疑惑难通之处,现略述几家较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连珠溯源     
何谓“连珠?历代多有所论.《艺文类聚·五十七》傅玄连珠序曰:“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同页又载沈约注制旨连珠表曰:“连珠者,盖所谓词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文心雕龙·杂文》云陆士衡连珠“文小易周,思闲可瞻,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明代吴讷《文章辨体》云:“大抵连珠之文,穿贯事理,如珠在贯……其体则四六对偶而有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