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氧     
臭氧,其分子式表示为:O_3,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有时在靠近电机旁或雷雨后,我们能闻到这种气味。气态臭氧厚层带有兰色。 大气中到处有臭氧,但它主要存在于地球上空20~25公里的同温层,在这里来自太阳的高能紫外线能使氧分子光解为氧原子 O_2+紫外线—→O+O 这些氧原子与没有变化的氧分子结合成臭氧  相似文献   

2.
【背景材料】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的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终于找到了答案,清楚地阐述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证实,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的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阿克…  相似文献   

3.
从卫星图上可看出,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地面上的臭氧在云集翻腾,污染的空气不断进行光化学反应,使得这种低空的臭氧导致人类气喘病、农业歉收,甚至引起全球变暖。一项新的研究指出,北大西洋风将北美的臭氧吹向欧洲。这就表明,至少地球上有部分臭氧在北纬30°~60°之间流动。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大西洋岸边的三处测量了臭氧和一氧化碳含量,并且首次估计了欧洲的臭氧量以及它经过大洋时的海水容纳量他们预计,今年夏天,将有16%的臭氧从美国和加拿大的东部上空飘过大西洋,远远超过同期北大西  相似文献   

4.
1.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美国 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通过自己开 拓性的工作清楚地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 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 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 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嗅球的微小 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那么青藏高原是否会继南北两极后出现第三个臭氧洞,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为解开谜团,中日科学家联合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大气臭氧长期同步观测。我国专家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的臭氧低谷与南极的臭氧空洞的规模相差悬殊。1996年,以周秀骥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分析美国气象卫星资料,首次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存在臭氧低值中心。科学家计算出中国地区12年( 1979年~1991年)臭氧总量月平均值分布,发现1月份臭氧总量的月平均值分布等值线基本上与纬线平行。但到6月份,在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明显的臭氧…  相似文献   

6.
1984年8月,英国科学家在南极哈利湾的调查基地上进行大气观察。当监测结果输入计算机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此地上空的平流层中,臭氧气体含量减少了40%,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减少情况竟然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科学家们再次检查自己的仪器,并且换点测量,观测结果难以置信:南极上空地区的臭氧严重减少。第二年5月,著名的《自然》杂志为此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于是,全世界都知道,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 。同年,美国“雨云7号”气象卫星测到这个“窟窿”的面积大约与美国本土相当,深度接近我国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臭氧自述     
罗钦 《地理教育》2010,(11):61-61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臭氧。虽然我是一种无色气体,但我身上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人类认识我,还得从150多年前说起,当时有一个叫先贝因的德国老头,他在做电解水和火花放电的实验时,嗅到了一股难闻的臭味,这种味道同自然界闪电产生后的气味十分相似,于是他毫不留情地给我起了一个十分难听的名字:臭氧。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嗅觉是人类五种官能中最高深莫测的一环。没有人理解为何人类能够辨别并记忆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原理。美国科学家琳达·巴克和理查德·阿克塞尔经过一系列关于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特授予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电视机,使用一段时间后,每当收看时,就会听到机内有“吱—吱”的响声,久而久之,“吱—吱”声越来越大,凑近细听,像是放电的声音,同时还可闻到一股浓郁的臭氧气味。若不及时修理,最后即会造成开机后只有声音而显像管不亮。此时打开电视机后盖,会发现显像管侧面高压接线处钢丝卡已被腐蚀断而落下,锈迹表面也还温漉漉的。为什么电视机内会产生臭氧,钢丝卡会被迅速腐蚀断呢?原来显像管侧面高压帽内有上万伏高压。我们知道,臭氧可以自氧气直接制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不断地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唉声叹气的时候,也许没有注意身边臭氧的变化,测量数据显示,地面附近的臭氧正在增加,而科学家们警告:地面聚集过多臭氧会造成严重危害。目前,监测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性课题。对地球表面的各种生命来说,臭氧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吸收了太阳释放出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动物们的皮肤和视力免遭这种射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臭氧与生命     
·臭氧层——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臭氧(O3)在大气中作为一层而存在,始自地球表面上空约18千米,向上展延到40千米和更高处。O3几乎充满名为同温层的整个区域。尽管在这个高度上大气非常稀薄——与在地球表面相比较,在每一升大气中,只包含为数远少的分子——臭氧层包括许多亿吨臭氧。臭氧是这样产生的。在大气的上层,氧分子不断受到太阳光紫外线的辐射。当氧分子(O2)吸收了波长短于242纳米的光子时,就会分解成两个氧原子:O2十光→O+O因而在海拔400千米或更高处,99%的氧处于原子状态;在高度低于400千米处,O2的数量远多于O,…  相似文献   

12.
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与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享特共同获此殊荣。他们为解释癌细胞如何大量繁殖揭示了一系列潜在的线索,并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的发现为治疗癌症开创了令人惊奇的新的可能性。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所作出的重大贡献。2001年和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间  相似文献   

14.
臭氧危机     
如今,臭氧危机已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按一般说法,地球大气中有一个臭氧层,它能够有效地挡住来自太阳和宇宙中的紫外线和粒子流,保持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但是自1965年以来,地球平流层中的臭氧以每年05%的速度减少。1986年,根据气象卫星发来的信息,南纬45度至南极间已在春天出现了一个“臭氧空洞”。臭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作致冷剂的缘故。因此,如这种状况继续恶化,将使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莫大损害。上述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隐患:要是你认为臭氧有益无害,多多益善,那便大错特…  相似文献   

15.
生物志     
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和博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完成基因重组实验。基因重组技术为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重组人胰岛素首次研制成功。1980年·研究人员成功地将编码蛋白质干扰素的一个人体基因导入细菌体内。·美国科学家伯格等人因为创造出首个重组DNA分子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俄亥俄大学的科学家将取自其他动物的基因植入老鼠体内,创造出世界上首个转基因动物。·中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鲫鱼。1982年·首个用于家畜的重组DNA疫苗问世。·首个生物技术药品——人胰岛素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科学家们将完成破译人类生命蓝图的工作。对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勇士们而言,揭示各种生物体基因密码的意义,不亚于在宇宙中探索新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寄生虫学专家迈克尔·戈特里伯说:“现在,我们正在阐明一切。”当诺贝尔奖得主哈米伦·史密斯和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丁·克雷格·文特尔1995年第一次完全破译非寄生生物Haemophilusinfluenzae的基因时,他们吃惊地发现,这种流感病菌2000个基因中的一半都是科学家所未知的。直至现在,人们也不知道这些基因是如何共同构成一个活的生物的。文特尔不禁提出质疑:“如果…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不断地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唉声叹气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注意到身边臭氧的变化:由于城市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使用量的增加等,导致地面附近的臭氧浓度增加。科学家警告:地面聚集过多臭氧会造成严重危害。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臭氧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吸收了太阳释放出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动物们的皮肤和视力免遭这种射线的伤害。但与此同时,臭氧也有可能造成强烈的危害:它是一种强氧化剂,人们如果过多吸入就会引起严重的肺部疾病。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会更为明显。因此,当臭氧位于距…  相似文献   

18.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细胞的分裂期和分裂间期。那么 ,细胞何时分裂 ,有无什么物质在控制细胞分裂的进程呢 ?今天 ,人们已从实验中找到了答案。2 0 0 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便授于了从事“细胞周期”研究的 3位科学工作者 ,即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 ,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和保罗·纳斯。早在1 970年 ,美国科学家哈特韦尔利用遗传学的方法首次在啤酒酵母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推动细胞周期运动的蛋白激酶 ,他发现这种蛋白激酶的奇妙作用是把磷酸基团连接到其他参与细胞周期活动的蛋白质上 ,这些蛋白…  相似文献   

19.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发现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及理查德·施罗克.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  相似文献   

20.
<正>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3日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前泽巴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免疫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