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学家迪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时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在两组学生休息或自由活动时,实验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答十分努力。  相似文献   

2.
提高英语课改实效 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美元的奖励,另一组不给任何物质奖励。后来在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却只有少数人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的一组学生,每解答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美元的物质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  相似文献   

4.
“迪西效应”的奖励启示丁建章心理学家迪西(Deci,E、L)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时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休息或...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这个实…  相似文献   

6.
“德西效应”与课堂激奋控制○固原一中张艳蕾心理学家德西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起初,对解答智力难题的所有学生均不给予奖励或表扬。接着,把这些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学生在每解答出一个智力难题后,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杨丽红 《今日教育》2022,(10):46-49
<正>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在1971年做了一项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智力难题。刚开始的时候,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无奖励组”和“奖励组”分别进行实验。“奖励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一定的奖励;“无奖励组”的学生则没有奖励。在自由休息时间,实验观察者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解答富有趣味的智力难题。在实验开始阶段,德西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第二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则没有任何报酬。在休息阶段,会发现得到奖励的大学生继续答题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减弱;而未获得报酬的小组中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利用休息时间继续答题,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德西效应”。  相似文献   

9.
暮雪 《家长》2011,(8):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0.
暮雪 《家长》2011,(Z2):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要求被试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没有得到奖励;在第二阶段,将经历第一阶段的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与第一阶段相同,没有报酬;第三阶段是休息时间,被试可在原地自由活动,在活动后问他们是否愿意继续解题,并把他们是否愿继续去解题作为喜欢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发现一种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非常努力,而在第三阶段表示愿意继续解题的人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12.
很多考生解答高考物理难题时,总感觉已知条件少.有时是他们解答高考物理难题时,习惯一个已知条件用一次,不习惯同一条件多次运用,而高考物理难题多数需要一个已知条件用两次,少数需要用三次、极少数需要用四次.如果同一已知条件能多次运用,有的高考物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用五个实例作些探讨,以便提高学生的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使其效果降低,变成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现象是由心理学家德西首先发现的,因此称之为德西效应。 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当作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序指标,结果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个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但被试验者有更多人愿花费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增加。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感报酬),如果给提供外部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让孩子成绩好、考高分,父母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上可是费尽了心思,订计划、给承诺、用礼物刺激……这种做法到底可不可行呢?孩子入学以后,父母往往会被迫面临一个问题: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时候,要不要奖励孩子?孩子学习缺乏动力的时候,给点奖励能不能刺激他更努力?如果可以,如何奖励才有效呢?学习本身能带来报偿时,慎用奖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生在解答导体棒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时,常常分辨不清用左手定则还是右手定则,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出现判断错误.今介绍一个便于记忆、简单易懂的口诀便可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自己睡了一觉之后就迎刃而解了。德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为这种体验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家对66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让他们解答某一类智力测试题。科学家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睡觉,一组不睡觉。8小时后再让他们接受测试,结果睡觉的一组有60%发现了解答窍门,而不睡觉的一组只有20%发现了这一窍门。如果志愿者第一次接受这类测试,则无论事先是否睡觉,发现这一窍门的比例都一样。根据这一试验结果,科学家推测,人脑在睡眠的时候可能会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进而帮助解决难题。(《新闻周刊》总第166…  相似文献   

17.
卞恩鸿 《生活教育》2013,(11):48-49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项专门的心理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所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题意及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语言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五年制数学课本第七册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种儿童服装,每套用布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遇到一些较复杂的难题,往往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下面介绍一种用图解的方法来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它可以使难题化易,而且解答时形象直观,学生很易接受。例如,某电视机商店共有75台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机。已售出黑白电视机的1/3和  相似文献   

20.
<正>解答高中生物学遗传题时,需要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把握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准确解答。但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因对材料中的字、词、句等的辨析不到位而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解答高中生物学遗传题时需要学会"咬文嚼字",笔者就遗传题中常见的易混淆的情况举例探讨,以引起师生的注意。1自交与自由交配自交与自由交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交在植物学方面是指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在动物方面一般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自由交配又叫随机交配,是指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种群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个体与任何一个异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