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对于"地震能预报吗"这一问题,国内外地震学界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社会公认也存在着广泛质疑。地震预报难,这是全世界学者公认的,但地震预报本质上不可能,却不是业界的共识。目前,地震预报正处在慢慢探索期。面对全球、全国乃至云南的地震形势,地震预报不仅不能、不应放弃,反而应该强化其基础研究的地位,同时多措并举,做好建筑物抗震、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地震作为一种地壳运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人们对地震能否预报普遍存在争议,但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前兆异常还是经常出现在地震的形成过程当中。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面临着复杂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然薄弱,中长期的地震预报工作需要加强,中短期的预报衔接不足,对于大地震的防范意识还不足。当前关于活动断裂的方式、地震复发规律及概率预测,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促进和完善了地震预报发展。本文以实际地震案例为例,结合地震预报的困难,分析了跨断层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4.
王赶生 《今日科苑》2012,(10):19-21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  相似文献   

5.
郑心  户万 《科学中国人》2023,(S1):26-29
<正>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研究如何预测地震,中国古代就有“观星测震”“观地测震”之说。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就开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但至今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仍是世界级科学难题。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7.8级强震,让土叙两国超过5万人不幸遇难,150万人无家可归。土叙地震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测。千百年来,人类到底为何难以预测突如其来的地震?  相似文献   

6.
张田勘 《今日科苑》2013,(12):68-70
新闻背景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预报问题又引起很多人的议论。中国海城地震预报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唯一一次成功的短临预报。但是,地震的成因、发生机理和触发条件等非常复杂多变。事实上,不消说是否能准确预报地震,即便在地震能不能预报的问题上,科学界内部也是有着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4,(5):37-37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根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等。 由于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地震预报就成为人类减灾的重要措施。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首先是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  相似文献   

8.
下面发表的许立达同志的文章,叙述了他把特尔斐法应用于预测地震预报工作发展前景的实验性研究,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的预测成果,同时根据特尔斐预测技术在该项研究中的运用情况,对这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认为,地震预报工作方面的发展前景研究,有助于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地震科研部门的领导决策人科学地思考地震预报工作的未来,有助于他们在了解地震预报的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确定和评价科研重点。作者利用特尔斐法对地震预报发展前景所作的预测,只是科学预测在地震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应用。至今,一些科研部门,还没有把科学预测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地震专家虽然多次做出了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祖国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巩固我国地震预测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早日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笔者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地震预报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地震对我国来说,并不是罕见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精确的地震预报,就可以避免生命的损失,但却不能保证建筑物免遭劫难。且地震灾害大多是由地震对某些建筑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建筑物倒塌损坏,最后造成人员伤亡。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区的分布很广。因此,提升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的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 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3.
《辞海》“地震坝报”一条中说,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地震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地震专家虽多次作出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我国的许多地震专家也默认如此.  相似文献   

15.
粟周熊  吕媛 《今日科苑》2007,(15):47-48
2004年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发生里氏7.0级强震,造成数百人死亡,超过16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而在此次强震前后,龙目岛的小地震一直不断。面对地震预报这一公认的世界难题,目前在地震学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中、  相似文献   

17.
雅安地震后,地震预报又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就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对地震还做不到明确的时间地点的预报,但对地震的危险做中长期预测则是可能的。科学家正努力探索地震预测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众》2000,(1):9-9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很大成绩,曾经成功地预报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1975年,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报措施,使这  相似文献   

19.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具有严重的破坏力。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的地震也说明了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震的可预测性是全世界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地震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科学家通过以往的地震发现,地震前夕可以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并以此作为地震预报的突破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和2012年,中国分别投资1.5亿元和5亿余元建立了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北斗、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要观测技术、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和二期,成为国内投资最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观测项目,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测观测研究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成是地震预报大工程的开始,而真正的地震预测应用需要长时间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艰难细致的研究工作.网络运行期间,在中国及周边相继发生2008年汶川8.0 级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9.0级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等多次大地震,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震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