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弊端集中体现在德育重政治。轻道德,缺乏主体性教育。为此,必须从健全德育工作目标体系,改善德育工作环境、拓宽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变德育工作滞后的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从理念到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既体现了教育哲学由传统的知识论、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生活论,也体现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其的理论支持。生命教育实施可以从生与死、身与心、生存与发展的维度来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关系德育的实效性。一是要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个体需要的高度关注,实现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价值需求的有机结合;二是要体现对学生在德育结构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实现德育的主体回归;三是要着力于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的有机结合。这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旨归在于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德育工作建设必须以生命关怀为指导,认真思考教育与生命的关系,围绕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三大主题,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价值取向,促进和完善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以多种形式承担着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近年来高校频现的自杀、他杀等轻视生命的现象,既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暴露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疏漏,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展开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转向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到理论的研究,甚至往往会成为实践的障碍,本文笔者首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场教育实践运动(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行动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学校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阐述,真正让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而不会成为一种没有意义、冷漠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8.
<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第十九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所以对论坛的了解更多是从主办方的介绍中知晓的。但是,对于论坛的主题——德育和德育工作,我很感兴趣。清华大学设有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赋予更多的关注。综观我国当前的德育状况,存在着德育理念重"塑造"轻"引导"、德育内容重绝对价值标准轻实现路径等问题。新时代新阶段需要在德育内容上用人文情怀和辩证思维润泽核心价值,德育形式上注重内省反思、对话内化,德育途径上着力成长、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德育体系构建呈学科化偏向及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影响了德育实践育人的效果。高校德育实践育人要超越分割,走向整体,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路径为:在健全统筹兼顾与协同联动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学校主导与自我发展、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程贯穿、全面关怀、全力助推、全域覆盖的高校德育实践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真义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德育具有生命性,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亦是德育的终点,德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当代德育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尊严,压抑生命的自主,忽视生命的体验,曲解生命的意义;时代要求德育激扬生命,即尊重生命的逻辑,引导生命的建构,体验生命的律动,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回归德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作为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的大学生,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凄惨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疑虑和深思。笔者认为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生命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不可重复,从而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让美好和善良占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世界上有的国家十分注重用各种实例来向孩子介绍生命的由来和生命的可贵。比如,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摸着孕妇的肚皮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新的世纪,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危机。高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的实施对于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态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生态德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观念深受其影响,在充分享用网络提供的高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亦有诸多负面效应。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分析了目前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参阅相关研究成果,从网络环境、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入手,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追求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脱离"真实"的道德需求,追求绝对的客观知识,脱离学生的"本真"生活,规训和控制生命个体,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以道德认知为评价标准,影响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等诸种弊端.通过对这种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来透视高校德育中生命意识的遮蔽与缺失.在明乎困境的基础上,呼唤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实现高校德育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对献身的强调。在和平年代,这未必是适当的。但突出修身则很有意义。从注重说献身转为注重说修身,有利于改变道德教育中“假大空”的毛病,确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回归修身的过程中,传统儒家智慧将会焕发出新的光辉,蔡元培的《中学修身教科书》是很优秀的德育教材。  相似文献   

17.
肖学 《考试周刊》2012,(24):158-158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到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也影响到年轻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心理健康。本文主要研究在网络视阈下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高校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德育领域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德育生态观的提出,生态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等提供了德育生态理论的可行性.文章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着重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德育生态内涵,并探讨了高校德育生态模式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在道德意蕴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处理好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随着全球问题日益明显和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提出的种种新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经济道德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生命的关注是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建立科学的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在生命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