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不能写出大家公认的好新闻,能不能写出新闻精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但在采访活动中有没有宏观把握意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曾这样比喻说:“人民日报社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当然不是做总理做的事情。”想总理想的事,就是想全局的事,想党的中心工作、战略目标;就是关注国家改革走势、历史进程,然后再对照本地区在大局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就不至于把只在小小的局部有一定代表性,而在全局中并没什么意义的事;把在小小局部代表  相似文献   

2.
地市县报要办出地方特色,这已是新闻改革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从实际看,仍然是需要继续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小报的地方特色,宜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前提下,区别与大报和其他报纸的不同差异,扬长避短,主要从业务指导思想上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充分发挥小报的优势。中心问题是结合实际,突出反映本地政治和经济特点,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子。结合实际,办出小报的地方特色,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需要付出很大的力气。比如,北京女篮13号熊玉萍,身高只有1.67米,比全队平均身高矮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我到了湖北省黄冈、咸宁、恩施三个地区,并走访了三位地委书记,请他们谈谈办好地区小报问题,谈得比较好,整理抄录如后: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黄冈地委书记丁凤英同志说:黄冈报围绕地委的中心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很有成绩。办报的同志非常辛苦,他们对基层的情况要掌握,  相似文献   

4.
在同基层通讯员的接触中,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发现一条好新闻很不容易,稿子写成后要及时见报、特别是上大报就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小报崛起,其中地市报纸已近三百家。小报虽小,却五脏俱全,办好一张小报也决非易事。在10月召开的全国部分地市报纸经验交流会上,我结识了几位小报的总编辑,听他们谈了办报的甘苦。气魄古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日报总编辑张夫培颇有燕赵遗风。他在大会上谈做总编辑的体会,题目就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小报崛起,其中地市报纸已近三百家。小报虽小,却五脏俱全,办好一张小报也决非易事。在10月召开的全国部分地市报纸经验交流会上,我结识了几位小报的总编辑,听他们谈了办报的甘苦。气魄古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日报总编辑张夫培颇有燕赵遗风。他在大会上谈做总编辑的体会,题目就是《要敢说,我来办报!》张夫培,十五岁参加革命,当了三十年记者,前年当了总编辑,如今五十五岁。用他自己的话说,过去没有当官的瘾,现在更不怕丢官,办好这张报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责任,凭党性,我敢于提出“我来办报”。  相似文献   

7.
加强报道的计划性,有计划、有中心地编报,使报纸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宣传,这是工厂小报正确、深入地贯彻党委意图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强厂报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北京电子管厂的厂报——电子报,自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开始以来,坚持了按计划组织报道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编厂报要不要有计划? 厂报要不要有计划?在电子报编辑部里曾经有过很大争论,有不少同志都认为办工厂小报,用不着搞什么报道计划;有的认为做了计划也不管用。我们一年多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上述的那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工厂报纸虽小,搞报道计划有利无弊。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是媒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谈经济,很多读者就会说专业性极强、曲高和寡等印象。因此,报纸经济版面的策划让编辑们大伤脑筋——大报还好,而以服务为主的生活晚报类报纸就比较难办:办深了,不能与市民互动;办浅了,又达不到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报道目标。难道休闲类报纸只能舍弃经济报道吗?其实不然,我们在几年的《家报》经济报道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照此操作,不仅经济报道不枯燥,而且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小报史话     
“小报”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南宋兵部侍郎周鳞之所著《海陵集》中,有一篇奏章《论禁小报》,其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报”,习惯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报纸的版式而言,对开四版的报纸一般都叫“大报”,四开以下的报纸一般都叫“小报”。如果按这种解释,那末我国早期的报纸都是小报,因为我国早期的报纸都同书籍形式差不多,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出现单张印刷,篇幅也只有四开报那么大,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开始有对开大报出现。所以单纯从报纸版式的大小来区分大报或小报,是不科学的。另一种解释是从内容方面来区别,那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了。我国早期的报纸,内容注重在评论和新闻。办报人出于某种动机,对当时的政治和时事,发表各自的见解,抑扬褒贬,畅所欲言。但这种言论,往往与统治者发生矛盾,因此常常受到统治阶层的干涉和制约。戊戌前后,朝政不纲,国势凌夷,统治者益发昏愦无知,一味以钳制舆论为能事。士大夫中一部分受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小报具有“贴近性”优势。这就是说,小报能够从微观入手,重点报道典型,从而以小见大,给当地的工作提供指导。如何发挥小报的“贴近性”优势?我们选择浙南山区粮食单产状元李金水这个老实巴交然而又有科技意识的普通农民,作聚焦式系列报道。省农业厅领导对高产状元李  相似文献   

11.
《天津日报》前不久发表著名作家孙犁同志写给一位青年作家的信,谈到他对刊物、小报不断增多的看法,摘登于下: 近来,刊物、小报不断增加,都在谋求生财之道。文学艺术,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赚钱,但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就常常出现廉价招徕等等流弊.现在有些作者把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压在箱底多年的、人们早已忘记的种种怪事奇谈,都翻腾出来了,重加粉饰编排,向新的一代青年抛售出去.  相似文献   

12.
小报大能量──英国的通俗小报邓炘炘在英国政府的眼里,那些咄咄逼人无孔不人的通俗小报就像是被惯坏的孩子,时不时地总弄出点麻烦,常有人欲加以管束。有人甚至主张“重刑伺候”。不过,明眼人知道,这是说来轻松做来难的事。因为若是真下重手,不仅国内反对的不少,对...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小报     
小报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以发洩他们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命风雅,诗词酬唱;并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当时创始小报的,是别署南亭亭长的李宝嘉(字伯元),他首创指南报、游戏报,专门发表一些嬉笑怒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张面向基层、面向工农的地区小报来说,有一个用什么语言向群众说话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少用“应该”、“必须”等指示性的训示性的语句,多用和众群谈家常的亲切语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报纸要选用新出现的健康、明确的语言,不能盲目地跟社会上的流行语言,即使好的语言也要考虑自己主要读者的接受水平,不要变化太快,搞得人眼花缭乱,象“怪圈”、“微观细胞”、“同步震荡”、“裂变”、“误区”等名词,还是慎用为  相似文献   

15.
报纸、广播、电视都有各自的优势。各扬其长, 互为补充,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要。那么,农村有线广播的优势是什么呢?是连接千家万户的小喇叭。不用受众开机选择,同时迅速送声上门,这是有线广播小喇叭独具的优势。在实践中,其优势可在两种情况下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6.
傅海 《新闻界》2012,(17):77-80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的小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以北京小报为代表的北方小报风格和以上海小报为代表的南方小报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小报侧重时政,格调严肃、庄重,上海小报内容侧重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北京小报和上海小报在数量、种类、发行及办报规模方面各有所长,小报文字风格显露的地域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7.
小报大泡沫     
当下报纸市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报卖得比较“火”。报纸有读者,受青睐,办报人之福也,起码,说明这报纸在贴近生活与群众方面,做出了努力。然当下报纸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报者,消遣也,看看玩玩行,当真不行。何故?因为小报的“泡沫”多、水分多,不那么可信。...  相似文献   

18.
浙南日报是浙江温州市委的机关报,是一张综合性小报。作为一级党组织的机关小报,是不能照套大报模式的。如何扬己之长,弃己之短,使小报办得读者爱看,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摸索探讨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方面体会。一、不步大报后尘,根据自己的情况组织报道。小报跟大报,在十年浩劫中,几乎成了一条不准超越的新闻法规。三中全会后,我们  相似文献   

19.
20.
~~小报美术作品选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