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夏衍在1936年6月发表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之一。作为报告文学,它不仅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表现了作者极其深刻的见解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诚然,文章是以叙事为主体——作者详尽地报道了上海日本纱厂里一群失去自由的女工们的非人生活状况,其中着重描写了弱女子“芦柴  相似文献   

3.
《包身工》是 2 0世纪 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 ,“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深刻它并不仅仅浮光掠影地反映一下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而是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罪恶实质。作品指出 ,这种制度是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造成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产生的 ,是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和相互利用的情况下而逐步发展并造成严重恶果的。这是一种具有双重剥削性质…  相似文献   

4.
《包身工》修改类析四川南充高中杨猛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野蛮残忍的包身工制度。作品写于1936年,最初发表于《光明》半月刊,后来收入《夏衍选集》和高中课本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文字上的改动,现将部分改...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 ,最初发表于 1936年 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 ,是作者通过深入一家三井系的日本工厂的实地观察 ,掌握了大量触目惊心的素材 ,带着愤怒写就的。全文彻底撕开了日本资本家残酷和贪婪的嘴脸 ,深刻揭示了包身工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篇报告文学一改以往只偏重事实报道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端 ,成为我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 ,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的成熟。品味全篇 ,除给人强烈的震撼之外 ,还不得不为其独到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其艺…  相似文献   

6.
潘海霞 《读写月报》2022,(13):24-26
<正>学者丁晓原指出,探寻报告文学“对于读者召唤性魅力的生成”是“极具当下针对性的务实的重要课题”。[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名篇,发表于1936年,距今已八十多年,其中记录的生活离今天的学子已相当遥远,但它仍能深深触动当代高中生的心灵,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痛、同情和愤恨。这固然与文中还原的是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本文将从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包身工》对读者产生“召唤性魅力”的生成艺术。  相似文献   

7.
报告与文学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写于1936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时间了。但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这一制度的野蛮。黑暗,让人触目惊心,作家在表现手段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也就是说,作家成功地处理了“报告”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篇熔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的报告文学作品来。报告文学属于新闻与文学的混合性文体。它以记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散文。报告文学虽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实必须真实。作家的虚…  相似文献   

8.
夏衍的《包身工》写于一九三五年,发表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这是一篇写女工生活的材料丰富、情意真挚的报告文学。这一年,他还写了一篇同样反映女工生活的短篇小说《泡》,完成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出版的第六卷第二期的《文学》上,早于《包身工》。《泡》的女主人公王彩云是一家肥皂厂的女工,年纪十七、八岁,但由于营养不良,看上去顶多十四、五年的模样。她刚进厂时身体并不衰弱,第三年就得了可怕的干血痨。母亲想给她冲冲喜,但她期待着还有几个月自己便做满工五年,到那时可以多拿半年的工薪,然后及早摆脱那难  相似文献   

9.
《包身工》这篇文章与普通的文章不同,它属于一种报告文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充分揭露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工人阶层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预示着工人阶级未来的崛起.但是,单纯从阅读文章中的文字并不能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为此本文从细节出发,对《包身工》的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张江山 《学周刊C版》2010,(10):206-206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中国文学史上那么多的作家、作品,有的已渐渐被世人遗忘,而有的却历久弥新。比如,作为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正是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经历了数次“进退”之后,再一次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1.
线索例说     
什么叫线索?线索是贯穿于记叙性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回忆录等)前后的脉络。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各级各类干部群众寻药运药抢救中毒民工生命的动人故事”,江耀辉的回忆录《红军鞋》中的“那双‘量天尺’”。这些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脉络,象一根根红线串着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构成一篇篇习习生辉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安陆市文化馆的赵金禾自己写自己的报告文学,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让生活充满美”的金狮杯征文中,名列榜首,荣获一等奖。这篇报告文学,刊登在1988年第5期的《群众文化》上,题目就叫《自己报告自己》。在作品里,作者对自己担任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篇杰作,最早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光明》杂志创刊号上.由于它真实而生动地揭露了二十世纪在日本帝国主义经营的中国纱厂里,还公然地保存着奴隶制度这一罪恶事实,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民那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救亡斗争.对于这样重要的一篇作品,解放后在一些报刊、书籍中广为转载、选用,那是十分自然的.然而,在转载和选用中,几乎都作了改动,且改动的情况又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15.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16.
所谓奠基作品,我认为,犹如民间所言三岁看老之谓也。在报告文学成长、成熟、危机等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无不时时刻刻看到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蕴涵的潜在基因的影子与作用。当然,其后的报告文学作品,自然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但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所蕴涵的那些报告文学的基因,却恰似成年人身上,永远有着出生时的形貌特征,是不断地成长而永远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我们读《包身工》,自然会对作者多次着力描写的“芦柴律”这一人物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但细究起来,“芦柴律”未必实有其人,几次对“芦柴律”的具体描写,如“芦柴棒”…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18.
巴人是我国“五四”以后出现的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文艺论著。象这样在创作、理论等多方面都有建树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的。一九五七年,巴人针对不少作品“政治气味太浓,人情味太少”的现象在一月号的《新港》上发表了《论人情》,这不过是篇两千多字的短文。文章提出了文学作品必须有人情味的观点,因为“能‘通情’,才能‘达理’”,指出“人有阶级性的特征,但还有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19.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一篇奠基作品。它写于1935年,发表在1936年6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我国东北伸向内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开门揖盗,沦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在受难中觉醒,革命斗争正向新的高潮发展。作者选取了黑暗现实中的一角,揭示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真相。作者写的虽然是局部的社会现象,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光明和黑暗两大势力的搏斗,但是,它却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特征。作品里的包身工,她们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日本资本家,是他们日本侵华势力的体现,带工老板,是中国封建邪恶势力的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构成了罪恶的共同体,他们大量地吞噬着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