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森祥先生是我国当代优秀作家,《台阶》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深远,它描写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浙江农村地区一个农民的艰辛奋斗史。在文中,父亲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对于父亲的形象,一直存在着多元化的解读,大部分的解读都将其定义为朴实且自尊的农民,一个执着而深沉的父亲形象,但这样的解读并未能完整的体现父亲鲜明的形象。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去分析属于他的挣扎与奋斗以及最终奉献自己的过程,更有利于挖掘出一个深层次却也是最基本的,作为男人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一、给解读文本找到高屋建瓴的台阶《台阶》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为了不低人一等,得到他人尊重,准备造一个高台阶的故事。为了这个目标,这位农民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付出很多,充满艰辛,最后造了一个九级台阶,台阶增高了,父亲却老了。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志气,有目标,为了目标充满坚忍不拔的精神,诚实劳动,不怕困  相似文献   

3.
《台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父亲修台阶为主线进行叙事,揭示了上个世纪农民渴望被人尊重的朴实愿景。本研究将《台阶》一文的解读思维、行文结构以“台阶”形式呈现:缺憾的结局带来的思想启发——把文章的终端化为读者深思的开端作为第一阶;明晰父亲悲剧的根因——思想束缚和欲望与空虚的无尽轮回作为第二阶;个体引申到群体——父亲的思想束缚背后更深更广的阶级观念为第三阶;助读者登上最后一阶——在悲剧中摄取个体的启示录。帮助读者沿着文章步步深入,在《台阶》之后看到更高的台阶,登上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为众多的文本所关注,如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对“农民”命运的追问……社会阶层的经济定位及其身份认同.使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异常鲜明的命运特征。《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农民”——中国最大群体的命运缩影。作者选取那些生活最为艰苦的山区农民作为自己文学形象的载体.这一形象还有一个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父亲的儿子——“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描写父亲耗尽毕生精力修造台阶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透露出的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以及为改变生存现状而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作品在描述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据此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便确立了“把握‘父亲’形象、体验‘父爱’情感”这样的两个着力环节。  相似文献   

6.
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着意培养的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广阔空间。有重在把握父亲形象分析的,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的,有摆脱贫困要发展生产力的,有剖析农民谦卑心理的。但我觉得《台阶》充满着隐喻和象征意味,应从精神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要强的农民,他不甘人后,有着要获得受人尊重的自强精神。为了能垒起象征受人尊重的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抱土背石,在零碎的角票一次又一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一年又一年高…  相似文献   

7.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主题深刻,很多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但还有探讨空间。小说主题常常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因而可以从父亲形象解读入手对小说主题进行再探究。《台阶》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却也盲从、谦卑坚韧却也自卑及他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迷失的父亲形象。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小说反思落后文化、反思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地位亟待提升、反思人类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主题。这为小说的主题解读提供一种新思路,也为《台阶》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刻画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操劳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然而,在作者的真实生活中,他的父亲却让人感到"残忍冷酷"。深入文本剖析父亲形象的同时,探寻追溯作者的真实生活,了解作者生活中的父亲,将真实的父亲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对照,力求挖掘出《台阶》一文的深层次意蕴:凝望台阶、读懂父爱;致敬父辈、树立人生的标杆;关注中国农民、寻找民族文化中的厚重台阶。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7年第8期发表了杨先武老师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一文,杨老师认为:“‘父亲’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父亲的可悲在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为中国农民的落后状态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叹息。父亲的故事不过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不能不道德相待并缺乏相互尊重的现象。父亲渴望赢得尊重,但他并不懂得怎样才能赢得尊重。只能迎合世俗观念.费尽体力筑高自家的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讲《台阶》一文时,我围绕"尊重"一词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若是文中的"我"怎样帮助父亲走出"若有所失"的迷茫,获得真正的尊重?2.当今的农民获得尊重了吗?请阐述理由。两天后,在黑河市初中教师公开课大赛中听了两位老师讲的《台阶》,不禁引发了我对"台阶"的再度思考。这两位老师是从父爱的角度解读"台阶"的,其中一位还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无言但厚重的爱,由此引发学生大谈如山的父爱,倒是很感人。不过,  相似文献   

11.
李森祥先生的小说<台阶>,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文中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地位卑微,但却显得伟大的农民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为生存而奔波劳累的代表.读这篇小说,总有一种悲壮之感,心酸之中,又有一种自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父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一个结,读小说就是在解结。《台阶》这篇小说的结却不易解开。这篇小说的纠结处在于:1.小说意象的隐喻性文章中的台阶显然超越了实用的功能,父亲造台阶也并非为实用,而是因为台阶高等于地位高。台阶是地位的象征,是被人尊重的象征。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体现了他对渴望改变地位的追求,这是一个农民人性的觉醒。所以,台阶成了精神追求的隐喻符号。  相似文献   

13.
《台阶》教学片段 师:前面同学概括了《台阶》一文的故事情节:父亲积铢累寸辛苦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是有一个问题出来了——作者是不是只想通过他的描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善良、坚忍、执著、吃苦耐劳的父亲的形象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研究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父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关爱。虽然课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但细细读来,仿佛回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一个童话。一个温暖的冬日,阳光柔和地照着。孩子们一字一句认真地品读课文。我轻轻地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举起手来,有的说“:父亲是个很爱鸟的人。”有的说:“父亲是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说“:父亲很喜欢鸟,但他不是一个猎人。”这时,传来一声嘀咕“:说不定父亲以前是个猎人。”话语很轻,却像一颗炸弹扔在了祥和的教室里,我也颇受震…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台阶》一文的解读,语文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认为从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去分析,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去分析,父亲创业之所以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另一种则是作者李森祥先生的观点,认为父亲这一生的遭遇和结局也是在特定时代中大部分中国农民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正>一、设计特点《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跨了,反映了父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对于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少年读者来说,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境的不同,他们对这位父亲的经历和人生难以理解。这篇文章采用连线式教学设计,就是想通过所处新旧时代两位对亲  相似文献   

17.
任淑玲 《成才之路》2013,(21):70-70
《台阶》应该算是解读最为复杂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几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双休日,某省博物馆门口,一位父亲对女儿说:“你自己进去吧。”女儿牵着父亲的胳膊哀求:“爸爸,你陪我去吧,给我讲一讲。”“这玩意有啥意思,你自己去看。”父亲说着坐在了门口台阶上,女孩只好自己走了进去。  相似文献   

19.
一次公开教学课中,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台阶》,学生提出质疑:作者在《台阶》一文中对父亲是有思考的,父亲修建新房,将原有的三级台阶建成了九级台阶,但建好了九级台阶的父亲并没有享受到快乐,这是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互助学习,其中一位同学认为:父亲建起九级台阶就衰老了,这是可悲的。老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深究,而是简单地说:建新房,筑起  相似文献   

20.
【目标定位】 ①理解“父亲”形象,领会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构思。②感悟作者的感情,启发学生要读懂父亲,感恩父亲。 【创意解读】作者李森祥以其平实的笔法,将视角转向父亲以“台阶”为中心生活的点点滴滴,给读者展现了平淡而又丰富,丰富而又相对单调的人情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