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当今媒体已不是新闻信息稀缺的年代,那么稀缺的恐怕就是观点和见解了。于是,时评言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载体,便成了媒体“差异化竞争”的一个拳头产品,也有称之为“核心竞争力”。那么,作为地市报究竟该如何力求“不一样”、怎么嬗变和创新?我们试以《南阳晚报》的评论版为例,来探寻地市报评论版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推进“地...  相似文献   

2.
陈建国 《新闻世界》2004,(11):70-71
地方新闻是地方媒体坐拥的一个富矿,充分挖掘这座富矿.这对地方媒体强身健体、抵御外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强化本地新闻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地增加本地新闻的版面.始终充当本地新闻发布的“第一媒体”.这是《大江晚报》创刊九年来坚持的一贯做法。从2003年6月1日至今,《大江晚报》将第三版辟成了一个专门报道昨夜、今晨芜湖发生的新闻的专版,名叫“昨夜今晨”。版面开设一年来,以及时、客观、贴近生活、敢于说真话、为百姓办实事而受到读的喜爱,成了《大江晚报》又一个深受读欢迎的“拳头”版面。读说:“昨夜今晨”版是《大江晚报》向读奉献的一道“鲜活、麻辣、家乡味十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3.
一项调查表明,在报纸众多的版面和新闻中,最受 读者欢迎的是时事版,尤其是国际新闻。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地市晚报的国际报道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本报从创刊之初就常年聘请成立了一支评报员的队伍,给各个版面打分,国际新闻版《五洲风云》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读者欢迎。本报国际新闻版在7年多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地市级晚报的做法,即把握几个“度”。 一、广度。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了强化地市级晚报国际新闻版在覆盖范围内的局部优势,应加大投入,拓宽国际新闻供稿渠道。这种“大投入才有大产出”的现…  相似文献   

4.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眼下几乎每家报纸都开设有新闻时评类版面。纵观这些时评版面,大多数言论是些"大路货"、"别人嚼过的馍",还有的是"烫剩饭",常常是"千报一声",读者不仅不爱看,而且有意见。《汴梁晚报》在刚开始创办时评版时,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2012年6月4日,《汴梁晚报》对时评版动了一次"大手术",正式创办《锐声音》版(2013年1月改为《汴梁·声音》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汴梁晚报》时评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围绕大局,踏准新闻节拍;紧扣热点,强化民生视角;深度评析,突出本地声音。牢牢把握住了正确导向,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现了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6.
在时间上贴近,多发昨日新闻、今日新闻,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新闻讲究时效性。对纸质媒体来讲,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在本埠新闻的报道上,地市晚报与省级晚报相比在时效性上有一定优势:本埠新闻发生在当地,地市媒体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省级晚报的叠数、版数比地市晚报多,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并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8.
陈志远 《新闻前哨》2004,(11):49-50
2003年2月19日的《武汉晚报》有两条独家重磅新闻,其一是一版头条 A17版“非常新闻”的《500万巨奖击溃亲情》;另一是一版标题导读、A7版“深度报道”发了一整版的《溺爱再酿悲剧——亲生儿子举刀砍向母亲》。这两条重磅新闻足以撑起当日武汉晚报的零售市场,全国各大网站竞相转载。上海电视台在网上看了这两条新闻后,次日就乘飞机赶到了武汉,找到武汉晚报要以电视的形式重新演绎前一新闻。哪个办报的人看了这两条新闻不眼馋?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党报比作一桌富有营养的精神大餐,那么文学副刊版就应该是这桌大餐中一道最诱人、最有风味的大菜。与正刊相比,文学副刊更具可欣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是吸引读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晚报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支,其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过,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立足于本土,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做好社会新闻,可以让晚报焕发出新的生机。文章先简述了新闻尤其是本地新闻之于晚报的重要性,然后从本土化视角,就如何做好晚报新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罗文斌 《当代传播》2003,(3):84-84,93
今年3月21日,《乌鲁木齐晚报》又一次改版。这是在以往几次改扩版的基础上的一次全新改版。新改版的报纸仍是32版,但内容有了根本的变化:前16版以动态新闻为主,强调信息量,力求时效性,讲求覆盖面。在新闻编排上,放弃了传统的以时政、社会、教育等新闻类别划分版面的做法,以区域性结合重要性来组合版面,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多信息,并且通过版面编排让读者体会到晚报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观点。后16版主推新闻杂志——从周一到周六,依次为地球七日、影视娱乐、财富经济、都市生活、时尚消费、晚报周末。新闻杂志每日以7个版的容量,通过对新闻事件多  相似文献   

13.
地市党报国内新闻如何"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大餐?《亳州晚报》国内新闻版本着遵循党报性质、晚报风格,正面宣传为主、娱乐新闻相辅助,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新闻时评作延伸的原则进行了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时评本土化是报纸做大做强自己的一个新闻增长点,也是做个性化新闻的重要着眼点和利器。《平顶山晚报》时评版在占有新闻资源相对不丰富的情况下,要与其他在平顶山市发行的省级和国家级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就必须做出与本地读者相关的、市民爱看的、对市民有用的新闻产品来,这就要求时评要有地域特征。近年来,《平顶山晚报·今日时评》版在追求...  相似文献   

15.
对地市晚报来说,本土新闻既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又是参与竞争的重要筹码。精耕本土新闻,是地市晚报自强的一大法宝。《上饶晚报》自2013年5月以来通过精耕本土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活动新闻,赢得了较好的口碑与市场期许。  相似文献   

16.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1日,荆门晚报迎来五年华诞,并推出百版巨制。其中,新闻版51个,除刊发当日要闻外,还全面回顾了发展历程,展示了晚报形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回眸荆门晚报百版巨制的形象展示系列篇,其成功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新闻已成为晚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国各地晚报发展的新情况来看,经济新闻是晚报近年来扩版的主体之一。以《新民晚报》为例,该报从复刊至今,已有四次扩版,每次都增加了经济新闻报道量。到1998年第四次扩版时,已经发展为32版,经济新闻占据两个版,新增了《股市纵横》、《万事通》、《汽车》等经济服务类版面。  相似文献   

19.
体育新闻历来是晚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闻版也是各家晚报精心经营的版块,综观全国,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开辟有体育专栏或专版。像我们《汕头特区晚报》,自1986年10月1日止式创刊以来,短短时间内成为“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20家晚报”之一,重视体育报道是一个重要因素。回顾这些年本报办活《体坛内外》版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在版面编排上彰显自己的特色,是地市晚报体育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报业的快速发展,地市晚报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子越过越艰难。为此,笔者所在的地市级晚报《天中晚报》及时调整办报思路,于2006年1月创办了一份以新闻文摘为主打内容的、精致的、雅俗共赏的、男女都爱读的文摘类周刊——《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创刊伊始,《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就积极实施文摘类周刊“新闻化”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