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化是当代中国电视所处的宏大历史社会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都市化发展时期,城市人口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增加,20多年来已经有数亿农民向市民转化,整体性地提高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而中国电视的蓬勃发展几乎与此同步。根据国际城市发展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郭五林 《新闻界》2006,(2):87-88
都市化是当代中国电视所处的宏大历史社会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加,是27年来中国社会的一股浩荡潮流。数亿农民向市民转化,整体性地提高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建设丰功伟绩的一个巨大成果。中国电视的蓬勃发展几乎与此同步。  相似文献   

3.
电视栏目剧以其平民化与草根性似乎表现出巨大的电视魅力,但本文以为,电视栏目剧所谓的平民化已经发生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民化的泛都市化;第二,虚构的平民互动性、参与性。而平民化异化的最终后果将导致观众的异化以及电视与观众的疏离。  相似文献   

4.
类型化是电视生存和繁衍的根本条件。《电视类型化与创新》一文,对电视类型理论、类型化的意义、类型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类型化与创新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避免电视节目“同质化”,创作出优秀电视节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前,电视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与休闲媒介,其一方面为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则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更加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态实现跨屏融合,有利于扩展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延伸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提供支持.由王贤波编著的《当代电视艺术的视觉性思维》一书,以视觉文化为切入点,对当代电视艺术的特征进行解读,并围绕电视艺术中较为主流的艺术类型,结合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艺术特征、传播法则、技术变革等角度,对当代电视艺术的视觉文化特征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电视体育频道专业化背景下的栏目化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电视栏目化与电视体育频道关系、品牌栏目在专业体育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体育赛事在专业体育频道的作用以及赛事栏目化的必要性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电视的危机     
电视危机的到来无法避免,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任何新兴的媒体必然以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对旧有媒体形成冲击,互联网与电视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这点;一是当代电视所形成的文化品格,长期以来形成的电视的观念、电视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也给电视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相似文献   

8.
陈杰 《新闻大学》2015,(1):106-111
SCP范式为研究我国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本文基于SCP范式对我国电视产业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电视产业市场结构已从单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向寡占Ⅴ型的市场结构转变。电视频道纷纷实施品牌战略、进行节目创新以及广告价格调整等战略行为以争夺最大可能的收视市场份额。然而我国电视产业的市场绩效无论是从规模结构效率抑或是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均属于低效状态。SCP范式提出的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在我国电视产业市场中没有体现,而是出现了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的负相关关系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电视综艺节目向我们展示了千差万别的艺术时空形式。导演、摄影、美工以及在荧光屏作“巡迥演出”的综艺演员们自己所应该指望的与其说是一般电视时空处理的特点,不如说是电视报道、电视影片和电视剧的各自时空处理的特点。一个综艺节目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决定着它所将要进入的上下时空关系。实际上任何改编和互相移植的问题都是从一种时空形式转入另一种时空形式的问题。看来,这种状况在研究把综艺节目搬到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应该得  相似文献   

10.
电视事业的发展是于对两种规律认识的自觉与深化:一是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的把握,一是电视对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山东电视台创办刚刚一年的电视新栏目──《午夜相伴》在对这两种规律的探索道路上留下了可资纪念的一笔。一、都市化生活内涵的开掘。电视对于社会生活内容与6式的变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们生活需求与自美需采的变化从来是比较敏感的,更时对于这种变至、变化的反映与表现基至是轿句超动的。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7极为繁荣的景象,体现在中国目性生活中一个突出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聚焦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对电视传播的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通过探求电视媒介人在当代社会阶层变迁背景下的实践与理论变化的轨迹、展示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影响的现象、揭示受众接收心理的变化 ,分析研究电视媒介传播价值取向所具有的互动价值意义 ,从而期待在我们的电视传播中能够增加更多理性的、自觉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Ŀ¼ѧ��������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当代目录学方法论及其体系间诸关系探讨,以及对建国以来我国各时期研究方法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当代目录学方法论体系的层次;在总结、分析各家认识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目录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即文献揭示深化法、书目控制论方法和书目计量学方法,并对此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宠儿。为了认识和总结电视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影响,人们正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如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等研究电视,美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视是当代工业社会的绝妙馈赠”,电视“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电视既“全面刷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又隐含着对“人类审美能力的伤害。’①可以说研究电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今天美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美学家们的历史重任。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对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以往的电视文化中如何对待和展示两性性别形象作一总结,随后对时下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的一些性别形象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当代电视文化中性别意识的新动向——一种第三性(中性)的传播,即对传统男女二元结构下两性性征的颠覆。以传媒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互构建和电视节目的倾向性与商业利润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文化心理、经济等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每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底,粤西民间传统节日——年例都会如期举行,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本研究是在对电白潭村年例进行持续四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对年例习俗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历史起源、民间信仰、活动过程、经费管理等,探讨了当代乡村都市化对年例的影响,阐明了年例如何强化宗族认同、人际交往、娱人娱神等功能。年例活动以仪式的宏大场面凸显了村落的宗族认同,是宗族的一次盛宴。  相似文献   

16.
媒体与城市文化认同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几乎无一例外都伴随了工业化、都市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大众传媒的发展与这些进程可以说是互为因果。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样,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我们目睹了以都市为中心,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传播载体的大众文化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娱乐本是审美的题中应有之意 ,但在当代中国电视的娱乐功能里 ,在感官愉悦与精神提升二者的反变关系中 ,前者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在市场环境下怎样提高中国电视的审美品格 ,既关乎电视本身的生存 ,也关乎国家民族精神的走向和塑造。本文试图在对娱乐和审美的概念进行清理的基础上 ,推论出“审美化生存”应该是中国电视的生存策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从“工具客体”到“责任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一个新的认识基础上,和当代的电视媒介现象展开对话,并尝试针对一些现实的媒介问题重构理解框架。我们认为,从人和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当代电视媒介已经挣脱了"工具客体"的被动地位,而成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在这一视点上,可以透视出当代电视媒介的一些潜在的"犯规"行为,并揭示出其隐含的社会危害。对此,本文提出:电视媒介将以其责任主体的身份,对这些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起自我调适的义务。与此同时,人类也应重新认识自身在媒介面前的角色,并进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建媒介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认知传播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二元结合,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的关系研究是其内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表征。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其内容生产及传播与人的关联最为密切,认知传播视域下传播主体与电视生产的关系需要重新确认,并通过建立内容生产保障体系达到预期的认知传播效果。认知传播对电视生产的影响是显见的,并促使其从观念、格局及传播关系上进行调整。同时,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属性必然要求电视生产对文化进行观照,实现对电视文化价值的坚守。  相似文献   

20.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