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山水诗的定义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狭义定义则包含以下两条:山水描写份量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追求山水之美的情趣。但这样定义既不科学.也不严密,会将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画家只有“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才能应目会心,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做到真实地反映出山水的形象特征,以达到“卧游”与“畅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毛红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8-130,148
东晋时代,赋体文学中山水描写与写实成分的增加、山水描写角度层面的扩大、描写手法的丰富以及对山水审美的关注显示出山水赋的成熟。题材从都市转向自然山水,描写对象从点状景物转向面状景物,句式由散文化向骈偶化发展,语言风格由铺排藻饰向简易精炼倾斜,并注重对玄理、美学趣味的发掘,这些新因素的出现,无疑是东晋山水赋相对于大赋所呈现出的明显的新变倾向。这种新变与玄学、山水旅游及辞赋意识的进一步自觉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
南高北低的地形、山地为主的地貌、丰沛充足的雨量造就了江西山水润如酥、美如画,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风光,形成了峰险谷深、云腾雾奇、瀑巨泉温、湖光辉映的比较优势;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又使江西的山水融古今高僧、书院瀚香、名士妙文、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政治风云于一体,形成了层次鲜明、错落有致的山水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的江西山水极具审美价值,既可以徜徉其间,体验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又可以寄情山水,满足人文寻踪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6.
山水小品文阅读的难点是"以小见大"。山水小品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山水走向文人山水和社会山水,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人”“人物互观”等方式,破译山水物象的形相密码、情意密码和入世密码,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小品文中的乾坤,读懂作者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7.
蔡彦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2):119-124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杰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6):1-3
陶潜的诗,自唐以来或仿制,或应和,或研究其价值,从各方面体现出后人对他的推崇。但陶潜的诗序却很少有人注意,从现存的121首陶诗中,共有34首冠以诗序。陶潜诗的诗序是一篇篇完整的美文,有题旨,内容丰富,形式独特,风格朴素自然。透过这些诗序,同样能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因此,这些诗序是研究陶诗的重要材料,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程金福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121-124
本文以为,道家自然人格理想和儒家伦理(道德)人格理想相对而立.魏晋士人发现了自然山水,从而救治了先秦道家人格理想在践行过程中的“病态“.也促成了自然山水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大安顿现世人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点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小娣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5(1):115-117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其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读书与实践包括旅游都是我们广大中小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体验的最佳渠道。我们教师应该用生活化作文观,指导学生写作游记散文,既要明确概念、拓展生活,又要选好角度、凸显美点,并关注人文、积淀内涵,抒情写意、表达感悟,从而走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让文章成为案头的山水,让山水成为地上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高尚卿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2-54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几百年来,被人们认为是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笔者对此思考有三:其一,八股文迎合了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其二,八股文为后人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三,八股文继承和发挥了汉语言的优长。 相似文献
13.
Brent Bridgema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6,35(4):21-24
Scores on essay‐based assessments that are part of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are typically given relatively little weight in admissions decisions compared to the weight given to scores from multiple‐choice assessments. Evidence is presented to suggest that more weight should be given to these assessment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writing scores from two of the large volume admissions tests, the GRE General Test (GRE) and 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ternet‐based test (TOEFL iBT), based on retesting with a parallel form, is comparable to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ultiple‐choice Verbal or Reading scores from those tests. Furthermore, and even more important, the writing scores from both tests are as effective as the multiple‐choice scor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and could contribute to fairer admissions decisions.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都市小品文是对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都市散文创作较为恰当的概括,即:都市小品文是指创作主体以一个都市人的身份,对都市日常生活有自己一番独特的体悟和感触,用轻松的文笔写成的篇幅短小的散文.都市小品文多见于报刊杂志,是繁荣的报业成全了它. 相似文献
15.
古代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它是以先秦诸子散文及历史散文为源头,又受到诗歌、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魅力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时期,是古代小品文的产生和萌芽阶段。此时的小品文以一种简短的文字段落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在形式上尚未独立成篇,只是散见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文辞简约,意旨却大,内容包括对于重大人事的讽刺劝诫、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发作家远大的志向、提出严肃的人生哲理等;体裁较为单一,寓言占绝对优势;语言生动精练,简明流畅,而又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16.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programs are becoming more common and more technically advanced. They provoke strong reactions from both their advocates and their detractors. Arguments tend to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technical and principl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inc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will be overcome with time, the debate ought to be held 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s. A thought experiment, based on a technically perfect Automated Essay Scorer,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ral questions related to this topic, such as whether students deserve to have their work read by a human. It concludes that affe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both of writing and of the debate, but that if the move to automated scoring stops being an ‘all or nothing’ debate, then many of the objections on principle will be obviated. 相似文献
17.
王虹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11
女性“新散文”在文体形式与精神向度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出现了自觉的对话性,塑造出一个更具有现代意识与反叛精神的叙述者主体形象,同时还将新时期后小说和诗歌领域中的创新元素运用于散文中,为散文创作拓展出更大的空间,但同时它又存在着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18.
周健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80-8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类文本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灵活性和总体结构的差异性等特征,要注重把握并鉴析其文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刘锡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通常分期,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系统、概括又具体、详尽地梳理并缕述了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实在进展,对其成就及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回顾和反思,对其中有重要贡献的作家和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进行了撮要的介绍和精简的评价,最后在“简短结语”中提出三点思考意见:第一,“范畴论”问题,未能彻底厘清,从而留下严重后患;第二,因为散文范畴的泛化,散文的特征论、创作论、批评与鉴赏论等均无从着手;第三,中国古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完成散文文体的净化应勇敢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20.
黄世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1):82-83,95
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他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