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论创作时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形象的描绘,就是画眼传神的突出一例。《祝福》中精心刻划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象,准确地反映出祥林嫂在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而这三幅肖象之所以写的出色动人,传神授意,关键又在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匠心描绘。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爷家时,作者在写她的肖象中是这样写她的眼睛的: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人物,莫过于画眼睛。《祝福》截取祥林嫂生活的几个断片再现其悲剧一生,虽对祥林嫂肖像着墨不多,可形神逼肖,个性突出,显然得力于画眼睛的艺术。小说十多处写到主人公眼睛,每次着笔都很干净,用白描,极富张力。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人物的眼睛也在变化,从死了第一个男人后"顺着眼"的顺从,到死了第二个男人和阿毛后"直着眼"的抗争,最后是"眼睛窈陷下去"的绝望,以及死前"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眼神的演变生动勾勒出人  相似文献   

3.
小学写字教什么?该怎么教?近日,本人执教一节苏教版小学写字课,四年级的"土字底、宝盖头".对"土字底"的教学设计经过三次修改,多一层思考,多一次修改,每一次新的设计,都让我对写字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第一次:关键词——书写 教学设计: 学写"土字底" 1.出示"塑"字:"土字底"写时注意什么? 2.交流: ①两横:上横短,下横长.两横分列横中线上下. ②竖:写在竖中线上. ③注意靠下.这是一个上宽下窄的字,"土"字底在整个字中偏下.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祝福》有十四次写祥林嫂的眼睛,这是始见于一九八零年二月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章原理初探》114页,现在又见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语文报》第116号第6版的《画眼睛的奥妙》内。其实,鲁迅在约九千五百七十八字的《祝福》里,不止十四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就以现行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以下引用同)为例,第一次是在课本的第161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时一、激趣,整体感知1.设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1)马良还有个名字叫什么?(引出“神笔”)马良的笔神在哪儿?马良用他的神笔都为谁画呢?(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假如》这首诗中有一个小姐姐(课件2),她非常想拥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么,她有了神笔了吗?她会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2.通读全文(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小姐姐想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2)教师引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学习"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在学习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画了弧线和分别在角内写上"1""2""3".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样别人才好称呼我们,那么这三个角叫什么名字呢? 生1:可以叫角1、角2、角3. 师:好的.那么,该怎么书写呢?请大家在随堂本上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  相似文献   

9.
《祝福》中涉及祥林嫂的"经济账"有五笔: 第一笔是祥林嫂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里打工,鲁四老爷给她开出的"工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这笔"经济账"提供我们如下信息:一是工钱通过面试定下.文中写道:"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看"字用得颇耐寻味.在"看"之间,鲁家综合祥林嫂的品相和身体健康程度,决定收留她.从中可"看"出,祥林嫂的端正相貌和柔顺性格,与鲁家开出的工钱肯定有关系,也为她日后被婆婆雇人劫回,逼迫改嫁,埋下伏笔.二是,肯定了祥林嫂工作态度和劳动能力,譬如勤快,力气大,抵得上一个男子等.从以上分析可知,祥林嫂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一位打工者,尽管"她是一个寡妇"(按鲁家的说法,身份不祥,来历不明),然而鲁家不嫌不弃,予以容纳,这并不是他们动了什么恻隐之心,而是捡到一个便宜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严老师目光犀利,课堂上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双眼,她的课谁敢不听?她的目光像X射线,能够看透你是否"心到";她的目光似利剑,昏昏欲睡的你能被"刺"清醒。这次学校数学竞赛,6个一等奖就有5个是我们两班的,够神奇吧!严老师虽严厉,却又有趣,"麻而不辣"!(一)有同学问:"什么是假分数?什么是真分数?"严老师画了一条分数线,柔声细语地说:"以分数线为界,下面的是  相似文献   

11.
那一年,我新接一个六年级班.前两次作文,摸摸底吧,真叫人发愁.千篇一律的选材,是那样严重.第一次写《这次活动教育了我》,我提示“可以从这一两年内搞过的集体活动中选材”.结果呢?除四人外,其他五十人都写开学第一周民警叔叔的交通安全报告会.第二次写《他(她)做得对》,我提示“从全班同学着眼考虑写谁”.结果呢?有四十多人都写顾莲莲拾物归主的事.大多数学生不会独立选材,怎么能不令人着急呢?得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1.能初步听出句子中的毛病,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并能变换句式说话。2.能根据问题连起来说一小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二.课前准备:1.在四块小长条黑板上分别写上:“你有一个怎样的文具盒?”、“是谁买给你的?”、“文具盒上画着什么?”、“文具盒有什么用处?”2.小黑板一块,上写绕口令。3.检查一下,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带了文具盒.  相似文献   

13.
<正>课堂提问,设计例两组:第一组:1.窦娥是如何由一个封建社会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变成为一个捎天斥地的刚烈女性?2.窦娥美眉为什么会由弱弱的一朵"白莲花"逆袭为一介口里心里喷火的"女汉子"?第二组:1.面对祥林嫂巨大人生不幸,鲁镇的看客们茶余饭后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欣赏热情"?2.祥林嫂的人生"说出来全是泪",已是"痛到怀疑  相似文献   

14.
张雪松 《文教资料》2008,(5):140-141
指导学生写作文.总是要在两个问题上下功夫:1、写什么?2、怎么写?这方面专家已有不少的理论和观点.本文试图用电影"冲击力"理论给我们的启发.回答作文教学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指导看图,了解图意.按照从景物到人物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要求边观察边思考下面的问题(用幻灯).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身份是什么?2、小气象员的年龄大约有多大?穿戴怎样?3、她的外貌怎样?有哪些动作?神态怎样?心里想些什么?她在做些什么?4、图上画的是怎样的天气?有哪些景物?5、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6、这幅图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这样做不好     
[说写话题][说话指导]1、说说每幅图画的是什么。2、讨论讨论:这样做为什么不好?你怎样劝说他们不要这样做?从画上看,画的是两件“坏事”。左边的画上有几个小男孩在草坪里踢足球。右边的画上有一位阿姨在浪费水。同时,画上也画了两件好事。左边的画上有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姐姐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 ,做女人难 ,做寡妇更难 !重读鲁迅先生写于 192 4年的短篇小说《祝福》 ,探看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难免喟叹不已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没问她姓什么 ,但中人是卫家山人 ,既说是邻居 ,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 ,作品对主人公的介绍。有姓吗 ?有名吗 ?我们无从知晓祥林嫂的真实姓名 ,那是因为在中国男权社会 ,妇女“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没有姓名 ,这是人权的自我迷失。“大家闺秀” ,“小家碧玉” ,“三寸金莲”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男子对女子的审美价值取向。然而祥林嫂的“手脚都壮大”就有点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18.
透明的眼睛     
五岁的可儿开始学画。在她的画里,月亮成了香蕉,太阳成了烧饼。一天,向来蹦蹦跳跳的她趴在桌子上,憋着口气在纸上涂涂画画,我不禁好奇,她在画什么,她会画什么呢?该不会又是香蕉烧饼吧?!于是我上前问道:“你在干什么?”“画你。”可儿头也不转地答道,那架势俨然是个画家。“画我?”我失声叫道,一个把所有的东西都画成吃的可儿会把我画成什么样?实在难以想象。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上前看个究竟:画上的我可比山顶洞人还奇特——鼻子成了黄豆,嘴巴成了橘子瓣,眉毛比张飞还粗,竟然没有眼睛,看起来怪怪的,很不协调。“眼睛呢?”我无法克制地笑着问。…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第一次执教<清贫乐·村居>片段 师: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了一家人各自都在做什么. 师:这一家都有哪些人呢? 生:翁媪、大儿、中儿、小儿.(师板书) 师:哪一句是在描写翁媪? 生:第二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似文献   

20.
<正>1我在上中学时,写作文常爱用"我觉得、估计是、我想"这类词汇。后来,我遇到了一位老师,她在我作文本上写的"姑姑走了,我觉得家里最近冷清很多"这句话下面画了条横线,边上写着:家里冷清的样子是什么?写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