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2.
就在我准备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的电话打了进来,他们公司在元旦的时候准备搞一个晚宴,邀请我去参加,我满口答应下来.朋友的公司在民营书圈里并不知名,一年策划十几本财经书,数量并不多,但这一年的书卖得却出奇的好,一年下来,赚了个盆满钵满.最近一段时间,他会经常送我一些有关股票的书,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今年的股票是大牛市,我们策划的这些书都卖得特别好.送你两本,你要想买股票就看看,一定会有用的.  相似文献   

3.
一日三餐,我总爱打开座位前的电视机,收看重大新闻、时事报道之类的节目,且吃、看两不误;逢年过节,想方设法收看电视里播放的文艺节目;有时,碰到合胃口的节目,竟能通宵达旦……外出公差或旅游,我总要随身带上几本书或杂志。没有书看就觉得空得慌、闲得慌。夜深人静,侧卧床头,总是习惯地拿起一本书,有时一目十行地溜一遍,有时细嚼慢咽地玩味一番。不看书我是不能入梦乡的……座前电视、床头书,已成为我业余生活中的两大嗜好_收看电视节目,可以足不出屋而行万里路知天下事屏幕虽小却能折射出四海波涛,聚纳下五洲风云。时常看…  相似文献   

4.
一枕书香梦     
正书籍于我,就如衣食,爱到每日必读,特别是临睡前的夜读,仿佛此举才能为一天画上个圆满的句号。关掉电脑已近午夜,来到床上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半躺半卧,柔和的灯光下拿起枕边书,看上几页,待睡意袭来,合上书倒头便睡。我看书很少正襟危坐,这也是我不喜欢在电脑上看书的原因。冰冷的画面缺少了书籍纸页的温暖质感。一本书、一盏茶,床头斜倚。因为有了书籍相伴,夜里也仿佛充满了智慧与温存。我的床头,永远是高高的书堆,它们是我另一个伴侣。  相似文献   

5.
一个会,我阴一名大学从此便和不解之缘 初学初生牛犊么人都敢院党委书般同学,向的我也谈了。当到自己的字的时候好长一段的时候就遍右一遍 做个的益处就寄托,别事的时候电视、打牌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周末,我编“书”(散文)袁丹君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本剪贴本,狭小的单人宿舍里铺着满地的废旧报纸,这些都是我周末编“书”时用的。平时我见到报纸上有好文章,便精心收集起来。到了周末,我就把这些平时收集的报纸和从办公室抱回家,仔细查阅后,把好文章小心翼翼地从报上剪下来,一篇一篇反复欣赏,挑选出好文章,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分别贴进不同的剪贴本里,编辑成“书。编“书”是5年前开始的。自从调到机关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大多只能一人独守空房,为了驱赶寂寞,只有让书陪伴我。看书多了,便要不断买书.随着书价一个劲地上…  相似文献   

7.
躺着读书     
近日外出,途经南京跳下车来,去会一位书友。他睡单人床,床边有书两排,贴墙而起,自床头伸至床脚。我在他床上躺过一躺,平平卧起,放出右手,就像身边长着一棵书的树,任采任摘。毛泽东也这样读书,书半床人半床,以书为夫人的。这样读书是很浪漫的。  相似文献   

8.
书评的遐想     
劳作之余,神经和肌肉都松弛下来的时候,我总喜欢翻阅床头上的《读书》、《中国图书评论》,那感觉,就象久在气闷的工棚中劳作,突然跑到田野里看到了绿茵,闻到了花香一样。不过,喜欢田野的清新和愿意到田野中创造这清新却不是一回事。有谁视书评文章如学术论文? 数月前,我接受了一篇书评稿约。原以为,搞一篇两千字的书评,简直就是辛劳之后的一种“轻松”。不料,我错了!对所评书籍连看三遍,并且做了笔记,还是不能动笔:不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写书的背景,怎么领悟书中的真谛?不熟悉他人的同类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初中时,我受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古典文学.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床头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已被我翻烂了.像背外文单词,我逐篇背诵,反复咀嚼,静心玩味。我喜欢南唐二主的词.尤其喜爱“虽蓬头垢面不掩天姿国色”的李煜的词。那时对李后主之词能倒背如流,从词句感受到的美.浸透了我的全身心。那时.正是我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0.
有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讲的是读书要随手作笔记。并非一味在书上写字。有些书,版本平常又易于购置,在书的天地头和字里行间写下想说的话, 自然可以;有些书,版本贵重又属罕见,还是以不信手涂鸦为好。我有过教训。有一部五家评五彩印《杜工部集》,还有一部三家评五彩印《李义山诗集》,都是清代精刻本,现在不多见了。买来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书楣上写了一些字。现在看来,评语很不精采,字又写得难看,十分后悔。好在“污染”不多,否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直是令我颇感头疼的难题。我向来坚持认为作文的关键在阅读。我对我的学生强调得最多的就是“阅读”,读名著也要读范文,因此也特别关注作文阅读类的出版物。这些年我国的出版业的确是繁荣了,市场上图书品种越来越丰富,但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生们在选择的时候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结果反而是放心买作文书的少了,认真读作文书的更少了.  相似文献   

12.
这次川版书在北京参加全国书展,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各界读者的好评,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当我漫步在书籍的海洋中的时候,当我在天安门广场看见读者购买书展门票排着的“长龙”的时候,当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看见人们抢购川版书的时候……我和许多同志一样,感到激动和振奋,内心深处漾洋着一种自豪  相似文献   

13.
张海迪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这是一本能够做到"天长地久"的书,我希望躯体倒下时,思想的灵魂还在风中伫立。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丝快慰,在无边的宇宙间我留下了这部书,这些文字会让我永远与太阳相伴,天长地久……"  相似文献   

14.
良师     
我爱书,常常与书相伴。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胡桃夹子》、《水晶鞋》等故事。在妈妈的嘴里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就像一曲曲轻柔的“摇篮曲”,使我恬静地进入了童话般的梦……到上学的时候,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日子里,书给了我人生的力量和勇气。读书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比三月里踏青、六月里喝雪水更加舒畅。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撷取。忙忙碌碌了一天,步入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橘黄而温馨的灯光下,展开心爱的书,用心品读,陶醉于书的海洋中。不知不觉中,书的浓…  相似文献   

15.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书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第一本是金敬迈的小说《欧阳海之歌》。这本书是我9岁的时候读的,那时我还在冀中平原上一个古老的小镇里念小学三年级。我的家里可读的书籍很少也很有限,大概那本《欧阳海之歌》是做公社干部的父亲拿回家来的。《欧阳海之歌》是一部苏联术语意义上的"定制小说",所以今天看来小说同时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我一直认为金敬迈是个好作家,他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得足够出色。  相似文献   

17.
我读初中的时候,是上世纪的60年代初.当时,一则世运坎壈,终日里饥肠辘辘,正是梦幻滋生的好土壤;二则管理者也人饿志短,50年代的各种约束随之松弛,于是旧武侠就在一些同学中偷偷流传.那些书多是在校门口地摊上淘得,一般一两角钱一册,纸页黑黄,少头没尾,有几种到现在我还是查不出它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19.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20.
我最钟爱的书中,有两本给我的影响最深,一本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本是美国流浪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ON THEROAD),责编分别为汪正球和沈东子,都是漓江出版社的书。《挪威的森林》一出来,名气便很大,头版的封面上是一个女人的背影,从淡淡的黄色底子里映出来,很高贵,也极富青春气息。封面上还有一行很醒目的文字,“在全球销售达600万册”云云,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这种在书的封面上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