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洛地区生动的黄帝传说,密集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河洛地区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和文化旅游的圣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和人民群众获得历史知识及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河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已引起国内外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群的广泛关注。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刊选载一些优秀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河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华夏部族、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在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和主源。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已引起国内外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群的广泛关注。当前河洛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一篇篇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刊选载一些优秀论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民族圣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圣地密切相关, 民族圣地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河洛地区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 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河洛地区一个重要的外来人口的迁入时期。河洛地区的移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周边国家的降民;因自然灾害自发移民或由政府安置在当地的外乡人;移居当地的士大夫或致仕官员。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人文环境是移民迁入河洛地区的重要原因。移民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显著增长、农田的大力开发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洛地区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6.
河洛学与河洛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作为中华最早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已具备形成一个学科的基础。河洛学研究的对象,是从远古到清末河洛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相关区域文化关系。它有“道器合一”的综合性等特点,是“国学”和其他区域文化学研究的基石,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河洛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曾经长期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闽南文化则是由中原入闽的河洛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两种文化关系密切,但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0.
荆楚文化与河洛文化差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文化与中原河洛文化存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荆楚文化则是诞生在江汉地区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主源仍是河洛文化,二者存在悠久的渊源关系。然而。河洛文化与荆楚文化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性格差异、学派差异、信仰差异及成熟差异五...  相似文献   

11.
社火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人祭祀拜神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河洛民间社火总的来讲可分为器乐、舞蹈两大类别。其中河洛地区白马寺镇孙村的十六挂转秋运动最为精妙,运动魅力和刺激性最强,它从支撑到搭建全部采用手工工艺,用料为木材、麻绳和少量铁制品。因此,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河洛社火十六挂转秋运动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彰显河洛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娱乐身心的实用价值,促进河洛特色经济旅游的开发价值,促进河洛农村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和增加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与河洛地域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相当多的《诗经》篇章就是反映了河洛地区的生活和文化,或产生于河洛地域;这其中应该包括《周南》、《小雅》的全部和《召南》的一部分。这些产生于河洛地域的《诗经》篇章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河洛地域文化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原、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方面,尤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乔峰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9(4):321-324,329
探讨了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多元及文化的多元无不昭示祖先文化的强健与活力。河洛文化的兼容性,表现为内在的阳刚与形态的阴柔、多元的灵魂、文化与政治联袂以及随地生根的活力。本文拟从她的兼容性特征入手,分析其兼容性的基石、形态、表现与途径,为实现祖国统一及现代化进行学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